辛亥革命后社会心态冲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5)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居伟忠 查看:
以上表明,当社会尉变、动荡之时,由于社会失范,旧有束缚消失,人的心理行为倾向革命产生“跃迁”,表现出矫枉过正的过激行为,海尔·布隆纳指出:“人的生物本质从牢笼里挣税出来,正象规矩被打破一样,自我越来越直接地表现自己。”而且很少关心惩戒。当失调的社会经过调整重新走向规范,恢复秩序时,人的心理与行为会向旧有的秩序回归,一则是旧有文化的有效性,二则“当一种文化受到外力作用而不得不有所变化时,这种变化也只会达到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程度与效果。”三则“接受外国文化的社会很可能是以使新特质与社会本身的传统有效地和谐相容的方式接受的。”因此,相对应“社会失范——恢复秩序”的社会心态是“跃迁——回归传统”。裒世凯、张勋复辟,孔教旧礼俗重新张扬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特别袁世凯复辟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北洋社会部分民众回归传统心态的反映。袁、张复辟原因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对个人道德本质水平上的分析,要把社会环境中艮众的心态因素包括进去,所以说,回归传统的社会心态是北洋社会倒退和一系列复辟复古活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失落和再选择的心态对中国前途的影响
失落心态产生于一战之后。回归传统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相反社会秩序大乱,证明回归传统没有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灰暗的前景,加上战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逐步消失.,引起中国民众对西化的失望。娜拉砰然关上家门出走,以为从此自由,结果却如鲁迅评论的那样: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家。去意徊徨的中国和出走后的娜拉一样深深陷入困境,西化和回归都走不通,导致社会心态严重失落,由此,中国社会开始酝酿新的选择,为失落心态另找归宿。
(一)对西化失望
一战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令国人心惊,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前途感到失望。自以为已经为西方接纳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被排斥于战胜国之外,被愚弄摆布证明中国走西方强国道路的失败,其结果是“共和政治的创伤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在和会上被出卖,使梁启超抛弃了进化道德目的论的信仰。陈独秀(在这次战争中)曾把协约国的目标与公正的理想等同起来了,,19i9年因凡尔赛和约向感到震惊。”毋终于“凡尔赛和约在所有方面都成了对西方改革模式重新评介的催化剂。
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反思,首先发现议会民主制存在许多不足.I东方杂志)-篇文章说。“议会所代表者,非多数恃劳动为生之国民之意思与利益,惟少数地主资本家之意思与利益而已,”议员“形成一个阶级,与国民一般之利害完全两途。”近来政治道德之堕落日甚,选举实之收买,巳成为公然之事实。”使社会一般渐失望于议会政治,而觉决难赖之以建立真实之民主制.”所以“达所期之目的,尤觉永无可望。”e新民学会在讨论建设“湖南共和国”的方案时明确地提出:既不要中国式的共和国,也不要美国式的共和国。因为“美国式的共和国只可称是资本家、绅士、贵族的共和国。只有资本家、绅士、贵族享受幸福,至于平民呢?劳动者呢?一样的受痛苦。”李大钊则明确指出:“真正的平民政治非打破这虚伪的议会制度巳不能实现.”反思在继续深入,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源进行发掘,发现“西洋的男子游惰好利,女子奢侈卖淫,战争罢工种种悲惨不安的事,哪一样不是私有制度之下的旧道簿造成的?”所以陈独秀不再认为国家是“为国人共谋幸福的团体”而“是征服者支配被征服者底主教……对被征服者的枉杀”的机关。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少数游情的消费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治、法律等机关,把无产阶级压在资产阶级底下。o继而,更多的人开始否定资本主义模式。陈达材在《改造问题》一文中指出,一战之后西方。都觉得现存的社会制度不适合于人类美善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设法创造。”还有人指出。物质文明进步之价值与私产制度殆不可两立之势。认为“资本主义支配下的社会,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现今社会生活之最大祸根。”91920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纪念。五一”专号喊出“毁灭资本”的口号。谴责“资本是蹂躏人道的武器,是世界战争的导火线.”认为如果要达到世界和平、人道保障的,必先毁灭资本,将资本家开除球籍。”
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是“自由主义的西方改革模式再也没有恢复它昔日的光彩。”学反思中对资本主义制度否定同时,酝酿着新的选择,五四前后西方诸种“主义”涌入,说明中国社会具有强烈的选择需求,后来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则是失落心态下。1919年和1924年,在许多激进的中国人当中迅速传播开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同样是由这种对胜利的自由民主大失所望激发出来的对自由民主的失望促使新传统主义者在战后抨击“唯物质主义的西方”中团结起来。毋二则是被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人的心态相契合.
(二)中国社会选择社会主义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