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无锡社会的变迁——纪念辛亥革命九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赓惫 查看:
人类历史的脚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辛亥革命迎来了自己的九十华诞。九十年前的一天,无锡人民在同盟会成员秦毓鎏等人的领导下,以武力驱逐清政府的两个知县f当时无锡刘分为无锡和金匮两县),成立了锡金军政府。这在无锡地方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辛亥革命在无锡的胜利,有它宏观的历史背景,但也有它潜在的动力。动力来自革命前夜无锡社会的变迁。这变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此作一番探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辛亥革命的整体理解。
一、城市功能的转化
无锡成为一个居民点,据最近锡山市鸿声乡彭祖墩考古发掘证明,可以上推至公元前6000年。无锡城乡建置县治,作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下的一个基层行政单位是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全县辖地,历史上时有伸缩,辛亥革命前夜为1309. 25平方公里。无锡县城乡成为长江三角洲腹地、太湖之滨的富庶地区,人称“鱼米之乡”,是唐末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开发的结果。明清以后,无锡社会经济较前有较大的发展。可是,无锡县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城乡关系上长期对立,城市发挥政治的功能远远超过经济的功能,城I村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堡垒。这种局面直到明清以后才有所转化。
体现这种转化的具体迹象,便是明清以后的四大码头之说。无锡之成为米、布、丝、钱四个大码头,说明无锡和它在经济上有所联系的东、南、西、北四周各个地域,乃至于浙江、安徽的边缘地域,已经逐步形成了江南经济区域,无锡在这一经济区域己起枢纽的作用。 无锡县的农业生产,是清一色的水稻作物,经济作物只是零星的孤岛。它虽是在二千多年来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然而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增长,农民可以获得较多转圜的余地,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亦即是说,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除了留下口粮和补偿生产成本外,留下的必须作为商品投进市场,换得货币,以购买其它生活资料和更新生产工具。由于粮食商品贸易带动,农村出现了定期的集市,以后随着贸易的扩大,集市成为集镇。明清以后,无锡县城周国的集镇稍具规模的已有十几个,其中有几个人口在一万以上。这类集镇大体离城远的范国较大,反之则较小。由这些集镇组成的网络形成了国内贸易的初级市场。
无锡县生产的粮食,隙了供给城乡人民口粮外,余粮都是作为商品粮运销大江南北。上海开埠后,无锡是商品粮的主要供应者。长江中游两湖谷仓生产的粮食运销外地,沿江东下,都以无锡为集散之地。粮食的国内贸易与日俱增,为无锡粮食买卖的兴旺创造了条件。 无锡县农村副业生产十分兴旺。一是人力资源充沛,二是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所以长期以来,无锡以副业生产门类众多,产品丰富见称于江南一带,其中尤以手工纺织、栽桑育蚕缫丝、池塘养殖为大宗。手工纺织的历史较为长久,明弘治年间已有‘二梭’’、“三梭’’?‘斜纹”等产品闻世。清乾隆年间,东北乡的怀仁、宅仁、胶山、上福等各乡农村妇女纺织土布已见于《锡金识小录>记载。这些土布均经由初级市场收购,然后贩运至城厢,由布商收购,然后大批量地运销大江南北。
栽桑育蚕,缫制土丝,是无锡县农村又一注大宗家庭副业生产。这一副业开创于清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上海开埠以后,这一副业生产更形发达。而且长期不衰。据清政府厘金局发表的统计,1878- 1879两年间,无锡县土丝的年输出量为82800和92184公斤,居邻近苏州等五县之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外国丝行及其中国代理人先后下乡在集镇及交通要道开设茧行,直接牧购鲜茧。这虽对土丝缫制有相当影响,但给茧户以极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家家栽桑,户户育蚕的景象。后来无锡近代缫丝工业的发达,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也带动了旧式金融业的发达。由于经营得法,享有信誉,一面由苏州等地大量吸收存款,一面又向邻近较偏僻的地区乃至苏北扬州等地发放贷款,无锡一时成了江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无锡的旧式市场金融业在地域性市场中发挥了调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