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无锡社会的变迁——纪念辛亥革命九(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赓惫 查看:
地方志所记载的事件,对应地方纷纭复杂的实际情况可谓百不及一,可是尽管如此,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无锡市民社会不仅是胎动而且呱呱堕地了。可见否认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至近代前夜,由于各种条件的凑合会自发地出现市民社会这一事实是镨误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半边缘化"f罗荣渠语)这一特殊国情,因而这一迟开的花朵表现为某种畸形状态。其一,这些‘非官方亦非私人性质的公共领域’中有官方势力搀入和插手,因而显得不那么纯粹。拿商会来说,它的一把手周舜卿不仅挂有二品项戴商部顾问的名义,而且实际上和清皇朝的当权派权势煊赫的庆亲王奕勖相结托。周舜卿的发家和奕勖的勾结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实。由周舜卿所把持的商会,是不能完全反映民间商人的要求,并代表他们的利益的。其二,“独立自主’的作用,由于官方势力的搀入和插手,也就因此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能不在各个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T扰。这样,作为民间商人自由组成的商会,它的功能也就受到限制。在公共生活领域事务中,官方与民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模糊了。这类情况不独商会为然,在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里也有类似情况。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在时间上迟到了,而且道路的曲折和艰难,就我们当前所探讨的问题也可以看得清楚。但不管怎样,要来的终究会来到。它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如果说清末‘新政”的其它各项改革都留有一条条长长的尾巴,那么教育制度的改革算得上是最有积极意义,也最富社会效益的一件事情。十九世纪四十午代开始。中国连续不断地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族的存亡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要挽救危亡,振兴民族,唯一的出路,在富国强兵。富强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出路在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工业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的,先进的科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因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当时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但发展科技事业首要的任务在教育,各色各样的人才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显然不能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相反地它已成为扼杀人才、窒息文化生计的一大历史阻力。因此,废除这样的旧制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制度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新政”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任何一种社会改革一样,必须有破有立。废除科举是它破的一方面,兴学堂、派游学是它立的一方面。这三个层次彼此密切关联,一环紧扣一环,它们所涉及的不单是体制问题,还涉及到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因而是全面改革。这一场改革为中国近代教育,或者说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嗣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教育制度由“新政”推行改革,也和别的改革一样还被涂上一层保守的油漆。婀‘癸卯学制”中舰定从高小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等等功名。无锡城乡在全国教育改革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的风潮中,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在一批脱出儒生范畴进入近代知识分子行列的先进人士的推动下,短短二十年中成果是十分辉煌的。试看: 光绪二十四年( 1898)“正月廿四日,埃实学堂在连元街上寿禅庵开学,创办人杨模任总理(校长)。”“月,俞复、吴眺f稚晖)、丁云轩、裘廷梁创办三等学堂于崇安寺西方殿。”(《无锡市教育志·大事记》)这是无锡历史上最早创办的新式学校,是和科举制度下的书院不同的新的教育机构。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八月,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学堂,由秦培谦任总董,陶世凤任总理(校长)?“‘冬,胡和梅、胡雨人父子在埝桥村前创办胡氏公学,次年分设男女两部。”光绪三十一年( 1905)“锡金学务公所办城南学堂于虹桥下,城北学堂于江阴巷,城西学堂于棉花巷。”“侯鸿鉴在水獭桥创办竞志女学,设初小、高小、师范科。1908年增设中学部。侯鸿鉴、华艺三、顾倬在竹场巷办商业实习学校。秋,华倩朔创办鹅湖第一女学丁荡口。秦琳为校董。锡金城乡上有学堂42所。”(《无锡教育志·大事记》)竞志女学与鹅湖女学是无锡城乡在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在国内也是首创者之一。应该说无锡是得风气之先。时代风气一开,无锡城乡各地私人办学的步伐就加快了。
光绪二十二年(1906)“锡金学务公所创办锡金初级师范f原锡金公学改名,亦称为北师范),蔡文森任校长。又办城东学堂于亭子桥。侯鸿鉴于西门横街办私立师范学校(简称北师范),并附设模范小学。锡金教育会(初称锡金教育研究会)成立,华中琪为首任会长。……振秀等女学开设刺绣科。”(《无锡教育志·大事记》)在这期间,“美国基督教浸礼办树德学堂于江阴巷教堂,堂长为美人强克胜牧师。”(《无锡教育志·大事记》)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外国教会在无锡办的第一所学校。
光绪三十三年f 1907)“锡金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设私塾促进会,次年组织私塾教师(塾师)讲刁所(后称初级师范传习所1。全县有改良私塾676所,生徒有7335人。私塾改良会成立,锡金21个区,各设委员一名,分期劝学。”(《无锡教育志·大事记》)教育制度改革在于一方面要布新,一方要除旧,两者不可偏废,否则事倍功半。私塾是旧的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各方面均与时代要求不相吻合。塾师不经过训练,在各个方面都无法适应新制度。因此私塾改良会成立并开展活动是一项及时且有力的措施。
宣统三年( 1911)“县立无锡初等工业学堂创办于崇安寺,校长陶达三。怀上市立经皋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张泾桥,校长蒋士梅(女)。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堂于九月十七日以学前街建成开学,校长顾倬。自光绪二十四年f 1898)办新学以来,至本年度锡金城乡已有公私学堂152所。”(《无锡教育志·大事记》)普通教育带动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学,反映教育制度的改革不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质上提高。截至辛亥革命前夜,无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有成绩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辛亥革命前夕,宣统元年( 1909),据地方志统计。锡金两县有人口798286人。拥有152所各类学校,平均5200多人就有一所学校,这个比率在当时不能算低。无锡不愧为历史上文化教育素称发达的她区。
业的高层次人才。清‘新政,’派游学便是针对此要求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因为通过翻译这一渠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毕竟有许多杆格,不如派人出洋到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学习来得直捷。当时派游学者有官费和自费两种,政府对于自费留学是大力奖励的。还有一种由国内学生所在学校支付费用的称为校费。中国派出留学生始丁_光绪二十四年( 1898),计有十余人。中有无锡学生杨萌航。根据《无锡地方资料》统计,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宣统三年( 1911)十三年中无锡出国留学生共计115人。外出留学的国家有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美国等6个。就他们所修专业来说,门类很多。其中工科占第一位,第二位是法科,第三位是师范,第四位是军事,第五位是医科,这是出于早期现代化的需要,社会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