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无锡社会的变迁——纪念辛亥革命九(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赓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人类历史的脚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无锡社会的变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在这批早期留学生中很多人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成为学有专长的高级人才。回国以后分别在自己的专业范国以内作出了贡献。有的成为革命家,领导无锡辛亥革命运动;有的成为教育家,创办了师范学校;有的成为科学家,研究和推广科学知识;有的成了工程师,在工程技木上有创新;有的成了教授和大学者,开创了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有的成了著名的医生,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等等。还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如胡彬夏这样的女权运动者,她在国内成立了第一个妇女团体。当时民间还流传有埝桥村前胡氏‘‘一门三博士”的美谈。这些事实证明,迈出国门,走向海外,向西方学习,是有助于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的。    清末‘新政’十年之中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无锡文化环境的改变,十年之后的辛亥革命,无锡成为沪宁线首先爆发的城市,是由历史孕育而成的。 

  四、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有别于传统社会中的士和儒生,但其中的多数是由旧的士和儒生蜕变而来的。在中国近代前夜社会转型过程中,两者新旧交替,其色彩是斑斑驳驳的。    形成无锡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渠道不是单一的,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其中之一,便是原属士和儒生阶层的人,由于接触了新文化而逐步投身近代知识分子行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知识分子。如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教育家侯鸿鉴、顾倬、杨模,水利学家胡雨人,物理学家胡刚复三兄弟,新闻记者裘廷梁、裘梅侣,文史学家钱基博,医学家周福培等等。其中之二是有一定的手工业技术,早期以此谋生,后来接触了西方的新式机器,从而技术益精,且进而作技术的学理探索的人。如徐寿、徐建寅一家数人,他们不仅成了洋务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分子,而且为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徐寿人称中国化学之父,还曾仿制中国第一艘机动船——黄鹄号。其中之三,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这类人本为旧式商人,经营旧式商业。上海开埠以后,外国商品源源而来,且经过沿海口岸输入无锡。这类旧式商人逐步改变了经营内容,本人也由旧式商人改变为新式商人。这一改变,使他们联系社会的面拓宽了。旧有的商业知识不顶事了,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也加入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行列,如由商人而买办最后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周舜卿、祝大椿便是这等人物。这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分类,但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无锡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复杂性。  

 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初始阶段,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多半是‘新政”前后政府派游学政策鼓舞下出国留学的人,并由他们形成了一个核心,再从这一核心向周国辐射,带动培育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就不断扩大开来。无锡自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到宣统三年(1911)十二年申,官费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据《无锡地方资料汇编》不完全的统计,有115人。他们前往亚洲和欧洲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国家。就他们各自学习的专业f其中有确切资料者有64人),理4人、法11人、军9人、师范10人、医7人、工17人、经4人、文3人、美1人。第一位是工科,第二位是法学,第三位是师范,第四位是军事,第五位是医科,经济和理科并列第六位。这批人在学成回国以后,都分别得到自己的岗位,有发挥自己所长的机会,在社会开创了传统制度下所未有的新事业,培育了一代新人。其中如胡敦复、张贡九、杨萌榆、高阳、过探尧、顾青虹、孙廷贵等分别在外地担任大学校长或院长。杨模、顾倬、侯鸿鉴、吴稚晖、胡壹修、胡雨人、杨萌航、蔡文森等,分别在本地城乡创办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医生如周福培、王海涛、周伦回国后创建起自己的医院或诊疗所,也培养了新一代的医护人员。 

  此外,由留学生发起组织的各类学术团体,作为辐射的发源地,也发挥了作用。如侯鸿鉴发起成立的“算学研究会’,裘廷梁、顾倬、丁福保发起成立的白话学会,杨萌航等发起成立盼‘励志学会”,杨萌航、蔡文森、顾树屏等发起成立的理化学会。理化学会还聘日本学者藤田功彦开设讲座,讲授白然科学知识。学术团体不仅是提供团体成员研究学问的阵地,也是向社会普及和推广科学知识,培育新型知识分子的一条渠道。著名的裘梅侣便是在理化学会听课,学习了各类科学知识,后来成为翻译家的。杨萌榆也是先在理化学会听课,以后再去日本和美国留学的。 

  上面已经提到,无锡的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在数量上不多。有人粗粗估计,不会超过500人,当时无锡城乡为80万人口,如果以500人计算,不过占到全县人口的0. 0625%。可是它却是经过了历史长时期的酝酿而形成的。而且正如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步履艰难,无锡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也一样是障碍重重。可是正是由于这一代的新型知识分子的起动,在无锡社会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在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奋勇地响应时代的召唤,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社会改造中作出了贡献,辛亥革命只是开了好头。 

 五、民俗风情的蜕变  

 在明清以前,无锡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它西有常州、东有苏州,相距都不过几十公里。常州和苏州都属府治,是县治以上高一级的行政组织,苏州且是有省级行政组织巡抚衙门的所在地。因此在人文景观方面无锡要显得逊色。可是无锡的科举事业很盛,据地方志记载,自北耒政和年间理学家杨时创办东林书院起,直至清光绪年间,前后相继创办了十三所书院。其中明代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重建的东林书院曾一度成为东林党人政治活动的基地,入清以后的书院基本上都是以八股文考课,为科举服务。因此历史上自唐以来,无锡考中进士的有540名,内有状元6名。乡试中举的更多,有1234名。“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是流传很广的美谈。因此在这样的氛国中,社会上各色人等,只要有书可读。不管门第和身份,都把‘学而优则仕”列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可是这种局面在明清之际逐渐有所改变,商业资本的发展,特别是成了四大码头以后,一般人的社会观念也逐渐改变。在传统社会中,商为四民之末,较之士、农、工,商人处于末位。此时发生了变化,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腰缠万贯的商人,尽管没有门第,没有身份,也可以和那些官绅平起平坐。弃学从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是一条正当的出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谋求自强,提倡商战,社会上经商的空气更形浓厚。“清政’教育改革实行新学制后,普通教育之外又提出实业教育,兴办实业学堂,培养商业人才,从商的风气更盛。 

  长期的商业活动,培育了无锡人的经营本领。明清之际以后,无锡人便以精明著称,人称无锡人为“一把算盘’,也有人带有贬义地称无锡人为“刁无锡”。无锡人的精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讲究‘实惠”,一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和苏州人相比便可以看出来。苏州人被人称做‘苏空头’’,便是爱面子,讲究排场。尽管自己已是‘末路王孙”,遇事吃亏还是占便宜可以不讲,可身份不好丧失,门第不能受辱。精明当然是一般商人都具备的本领,但无锡人要表现得更为突出些。个人如此,群体也是如此,当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层负面影响。直到现在,无锡给人的形象,还是个商业性城市。

   马克思说资本无国界,商业资本的活动也没有地域限制。很久以前。无锡商人就冲出家门,外出经商。上海开埠以来,无锡人往上海经商的很多,久而久之也形成小小的气候,有无锡帮的称呼。虽然不能和广东帮、宁波帮、浦东帮相匹敌,但在某些行业中也占有一席地位。周舜卿、祝大椿等由商人、买办而转化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性人物,他们都是在走出家门,去上海经商发迹起家,又回无锡投资现代工业的。

   无锡商业经营的发达,不仅带动了一般人,而且还推动了地主阶级分子的转化。商业利润的诱惑,使他们不冉困于传统,坐享地租收入,而是把地租收入的积蓄投资商业经营。例如官宦子孙薛翼运,原是清政府的一名地方官员,但他放弃了官绅的身份,去上海和周舜卿合伙经营缫丝工业。无锡五大财团之一的唐家,原来也是农村中的地主,但他们很早就兼营土布业,以后又投资现代1业。另一财团杨家则相反,祖先是经营布业,由商业利润积累而成地主,且进入官宦行列,最后投资现代工业。过去,我们教条主义地理解近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把地主和商人看作两种绝不相容的社会势力,其实这只是一面,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们相互之间还有互相转化的一面。这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特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