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5)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功臣,而且是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

   单刀赴会:此时,正在大连的于希渭始终受日寇严密监视,甚至公开阻拦,而未能成行。7月3日晚上6点,刘长春、宋君复及郝更生夫妇抵达上海,立即成为各界瞩目人物。7月5日中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郝更生介绍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经过,并由刘长春答记者问。7月6日下午,上海新闻界为刘长春举办欢送宴会。7月7日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持,上海24个社会团体近2000人举行招待会,为刘长春、宋君复饯行。7月8日上午9点半,刘长春身着法兰绒上衣,白色哔叽裤抵达上海新关码头。此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王正廷右手执国旗,左手拿协进会会旗,走到码头浮桥中间,将两面旗帜授予刘长春。10点整,刘长春和宋君复乘美国邮轮威尔逊总统号离开码头。当晚,上海的一家晚报刊登了一幅画——《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挺立船头,手持单刀,准备单刀赴会。

  洛杉矶之旅:7月29日下午4点,邮轮到达洛杉矶。刘长春一走出码头,就被请进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大轿车,由美国警察驾摩托车护送,车队足有二三百米之长。当晚,刘长春和宋君复住进位于市郊的奥林匹克村。美国好莱坞明星巴里亚摩姐妹也特地邀请刘长春合影留念。7月30日下午两点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在第8位出场。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最前面。

  功亏一篑:到达美国后仅仅两天,刘长春还未消除旅途的疲劳,就在1932年7月31日下午3点站到了100米预赛的起跑线上。发令枪响后,第二跑道的刘长春在前60米一路领先,但在第70米处,他被人追平,80米处,又被人反超,到达终点时,他是6名参赛选手中的第五名,被淘汰。赛后,几位裁判不解地问刘长春:“前50米跑得那么出色,为什么后50米就不行了?”当得知刘长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美国,又无处训练时,裁判们连连叹息:“真可惜。”8月2日下午3点,刘长春在200米预赛中居小组第四而被淘汰。在美国停留数日后,刘长春和宋君复于8月21日乘柯立芝总统号起程回国,结束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1932年冬,北平成立“东北体育协进会”,刘长春任总干事、常务委员会委员。为唤醒全国人民“不忘日本铁蹄下的东北4千万同胞”,支持抗日救国斗争,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3年在旧中国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以10秒7和22秒的成绩再创100米、200米两项全国记录,并获冠军。其中10秒7的100米记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解放军运动员梁建勋打破。

  1936年刘长春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同样由于28天的海浪颠簸,体力消耗较大,而未能取得好的成绩。

  奥运会后的刘长春,于1937年的一天,在南京训练的刘长春拉伤腿部肌肉不得不退役。刘长春的生前挚友,现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师齐宗和惋惜地说:“像刘长春这样身体素质全面、意志坚强、极其有天赋的运动员,假如能够辅之以科学的训练,中国早在几十年前就能出现‘刘翔’了。”

  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期间,他被日本殖民当局以“反满抗日”罪关进监狱,囚禁月余。1946年5月至1948年1月,任沈阳中正大学讲师,辽宁省训团视导。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任北京东大体育系副教授。1949年3月至1950年8月,任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1950年8月至1983年3月,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刘长春从事体育教育40余年。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贯严于律己,坚持求实精神,重视加强体育基本功训练和“示范动作规格化”,倡导启发式教学。他说:“一个学生、一个运动员只有吃大苦,有拼劲,将来才能有成就”。

  刘长春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体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新生活开始后,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学生上。并著《田径指导法》、《田径裁判法》等书。1980年,71岁的刘长春胸中仍然燃烧着一团火,决心用他的余生抢救文史资料,为了我国短跑运动的发展,执意要写一本《短跑运动》一书。当时他的健康一天不如一天,经常坐在病床上写回忆录,并断断续续写成了5万字的书稿。他的行动感动了我国短跑界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并得到各界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使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他手捧《短跑运动》的书稿时,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深切地说:“17年来(指自1965年以来)我国的短跑运动起色不大,该是奋起直追的时候了!”刘长春于1983年3月21日逝世,终年74岁。可惜当《短跑运动》一书,于1987年正式出版时,刘长春已经去世多年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