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6)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大连理工大学的体育馆,是以毕生在大连理工大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华体育先驱"刘长春教授名字命名,并由大连理工大学校友、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刘长春的四子,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的刘鸿图,经长静静地站在刘长春的铜像前默哀。铜像基座上有荣高棠同志亲笔题写的“体育先驱刘长春教授”九个大字,这是人们对刘长春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
4、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与青岛第一体育场
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国际篮球裁判宋君复,曾以教练身份参加奥运会,与青岛的体育运动颇有渊源。
奥运催生青岛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曾作为青岛市重大体育比赛场地,位于汇泉广场青岛第一体育场的诞生,就是例证。1932年,宋君复调任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体育主任,同时兼任华北体育协会常务理事、青岛体育协进会负责人。1933年,恰逢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宋君复在修建当时的体育场时起了关键作用。它是1933年3月为迎接在青岛召开的第17届华北运动会而建造的,耗资19万余元费时4个月建设成的。它的构造,正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宋君复根据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缩建的。于当时国内的体育场,青岛第一体育场从设施到容纳观众的人数(15000人)都居于前列,而且青岛第一体育场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正大门三层楼的巍峨与四周的城墙式围墙,如同一座古堡,是体育场的经典之作。也曾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体育场。也成为青岛市重大体育比赛场地。
宋君复(1897—1977),浙江绍兴城区小坊口人。父为制鞋工匠,早亡,赖母、兄抚养成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浸礼会所办小学求学。毕业后1914年考入杭州蕙兰中学学习。他热爱体育,尤擅篮球运动。1915年,学校篮球队旅沪,在远东运动会会场与青年会篮球队比赛,以19比12之数获胜。在杭城享有“无敌军”之名。次年,学校篮球队再次赴沪与青年会比赛,以3分之差告负;继与沪江大学比赛,以47:0大获全胜,开本校球队远征之新纪录。民国5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先在柯培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因感我国体育之幼稚,又进美国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1922年,宋君复学成回国后,回母校蕙兰中学执教,任体育主任,坚持对学生实行“强迫”运动制度。在任期间,蕙兰中学获“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篮球冠军”、杭州青年会发起的全城网球比赛“果然第一”锦旗、“全城网球比赛冠军”、“全城篮球锦标”。1927年宋君复离任,先后在后历任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