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7)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36年,宋君复任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积极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同年被批准为国际篮球裁判。同年被批准为国际篮球裁判。1948年宋君复以裁判身份再次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君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北京体育学院系主任、副院长。1964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同年,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体育原理》、《刘长春短跑》、《女子篮球训练法》、《女子垒球训练法》、《第十届世运会各国著名田径选手电影姿势图》等。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由张学良将军资助促成,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宋君复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教练,率中国唯一选手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途经日本长崎港,为抗议日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径,拒绝上岸,其爱国之心可见。
1932年参加第十届奥运会途中,曾给郝更生的两封信。 第一信云:
“更生兄:上海握别,即回房拜读我兄所赐之教言,诵毕后,使弟等有无限感触及安慰,得一知己如兄,实弟大幸也。此次得能参加世界运动会,皆我民族我兄所赐,感激之心笔难形容。此行弟深觉使命重大,在沪时尚有我兄之辅助,以后一切责任无人分负,自当格外谨慎,处处留心,俾不负国人期望及我兄一向推爱之苦也。长春弟在船上无晕船之苦,诸事安好。弟写此信时,他埋头案上做他的日记,现己定每日下午四时练习徒手操及跑步等动作。长春弟不习西餐,又与膳食管理员接洽妥当,自明日起,中餐及晚餐为长春预备中国饭,如此办法,残能使其将来能力加多,到美国后可无影响。船上客人不多,除我们两个中国人外,尚有四、五位赴美学生,现已互通姓名,途中可免寂寞。内中二位是清华学生,还有二位是政府派去调查矿物的.还有一位十三岁的小学生,与他母亲到日本去,他见了长春是很崇拜的。他也有从报上剪下来的你我的照片,他似乎对于体育是很注意的,若是中国教体育的人材,多有如兄那样的奋斗牺牲,以后中国的体育,一定是有希望。弟今日中膳后睡了二小时,精神复原了不少,明日船到神户,所以弟草草的写几句报告一切,专此奉闻,并颂双安。弟君复上。(八日)”
第二信云:
“更生兄:在神户时,奉上一函,谅蒙收阅;昨日下午6时,船到日本神户,来港迎送的华侨一二十人,因受日人之故,并无过分热忱之感,即有日本记者上船,询问一切,并给我二人拍照,询刘君参加何种项目运动?过去成绩如何?最后又发怪问,我二人代表中国乎?抑代表“满洲国”乎?当即严重声明,我二人乃代表大中华民国。彼说因报上登有此说,故问也。彼等似不快而退。事后我即关照侍者,无论何人来问我等,可说已上岸游览去矣。昨晚有《时报》特派员鲍振青先生前来探望,因侍者不知他是谁,故亦被拒绝,今晨始得见面,畅谈约一小时。日本报今日已登我二人照片,并说明是代表中华民国,此报弟已见过,乃另一友人所购,不幸此报已失。今日下午四时半钟,不料日本体育会来电给“满洲国”参加世界运动会代表,中说:威尔逊总统号,“满洲国”奥林匹克选手队,敬祝一路顺风,佳运常临,愿诸君大获胜利,日本体协会。弟因看信封上是:奥林匹克选手队,所以签字而后拆读之,及知是给伪国代表,故弟即刻将原电返回,并收回所签字之收据,且告船上电信员,船上无“满洲国”代表,请退回日本,他即许可。日本处处用此手段,令人防不胜防,照预定方针,明日船到横滨,仍照神户办法不上岸,不见新闻记者。刘君每日练习运动,并记日记,每日生活皆有定时,身体与精神咸佳,请勿念。今日刘君练习时,弟为他拍了五张照,不知光线好否,大约明日可知。今晚船摇动,弟觉头重,故不能多写,祈原谅为要,并祝双安。弟君复上。(十一日)”
何从上述两信中,宋君复为体育事业的爱国赤子之心可见。
5、少帅张学良与青岛的渊源
张学良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张学良的名字与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紧密相关。众所周知:1929年的东北易帜和1936年的西安事变,使张学良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有人认为张学良少到过青岛,好似张学良与青岛并没有关系。其实不然,这位传奇人物的命运也曾与青岛息息相关。
切不说张学良来青岛时,在天津路近火车站那处中国人开的最现代化的旅馆——东华旅社住过。仅就他与青岛相关连的人和事,也不只一件半件。代表中国政府支持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正是张学良。于1932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体育系毕业典礼上,张学良亲自宣布刘长春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并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资8000银元,于7月30日,预期参加赴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刘长春、教练员宋君复都到青岛。
张学良的“爱国名气”主要鹊起于1936年的双十二的西安兵谏,即通称为“西安事变”。同此事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罗章龙与黎天才曾于1936年夏天在青岛会过面,公认黎天才就是张学良的代表,这次会商,事关时局,为张学良坚定了抗日决心,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前,青岛早已为张学良统率的东北军势力范围内,同当时任青岛市长,曾是东北海军总司令出身的沈鸿烈等军政要人有密切联系。1936年底,沈鸿烈的老主人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押了他的新上级蒋介石。双方均力争沈表态,让他主持公道。沈一时秦楚两难,但他深知张杨所为,出于爱国;抗日救亡,怎能反对呢?蒋系全国军事统帅,权威熏天,岂敢反对?!审时度势,认为张在贯彻抗日主张;蒋在保全性命,如蒋明智,同意张杨主张,不仅“劫持总裁”事件可以和平解决,还能赢得国人的拥戴。通过深思熟虑,他一面电复南京的孔祥熙、何应钦等人,力陈不可兴师讨伐;一面电复张学良,申述必须保全蒋之生命,以免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蒋介石回南京后,责令军统、中统、侍从室等单位调查西安被扣期间各方要员之态度,认为沈对他忠诚无二、深感欣慰。次年初,蒋回溪口老家休养,张学良亦被带到溪口。张在那里气闷难熬,终日大吵大闹,没有人能劝止住。蒋便电请沈赶赴溪口劝慰张。当沈赶到张的住处,这位向称刚毅的少帅立即关上门,抱住沈号淘大哭,沈也老泪纵横,不能自持。但环境所迫,不敢多言,只是劝张能达观安静,养好身体,以待解决,少帅一向尊重这位张家老将,果真火气平息了下来。由此,蒋对沈信任有加,亲自摆宴款待,关系日深。1937年底,继任张学良而统率东北军的于学忠,为抗日曾在青岛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