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5)
辛亥革命网 2014-05-14 00:0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1年9期 作者:闫润鱼/江玲宝 查看: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末,受整个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和学科规范化等因素的影响,辛亥革命研究的视野和方法都在不断拓展。诸如会党、新军、知识分子群体、商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关注,领域则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辛亥革命的更为真实清晰的图景。而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的运用,也为深化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虽然成果不菲,但依然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或不足。首先是述多于析。现有研究虽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图景给出越来越清晰的描述,但就此展开的分析则很难令人满意。诸如清末新政怎么就演变为一场革命?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动力机制是什么?作为一场大革命,它为什么旋起旋灭,并表现出“低代价”的特点?这样一场革命对中国原有社会的改变程度如何?在此次革命前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有哪些“变”和“不变”?这些问题,显然有进一步探究的巨大空间。其次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学术碎片化倾向。多种范式共存和研究方法多样化虽然有利于学术繁荣,但主导范式的不确定,核心问题的模糊性,使作为“显学”的辛亥革命研究在学科体认上难免有所“迷失”:如此广泛的、多角度的研究,其意义到底在哪里?无可讳言,辛亥革命研究要继续深入下去,不仅需要学界“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明晰,也有必要在核心工具和主导范式的运用或确立方面有更大的自觉。
展望未来,笔者以为下列问题将构成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
一是对辛亥革命过程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是革命派领导的一场革命,但决定其进程和结局的却是各种力量复杂互动之后形成的合力。近十年来的研究虽然取得不小进展,但总体上依然是围绕革命派展开的,侧重考察的是各种力量与革命派之间的互动情况。今后的派别研究,将会更多地关注到各种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二是会扩大对辛亥革命地区研究的范围。辛亥革命虽然是革命派领导的全国性革命运动,但它主要是以各省“独立”的形式宣告脱离清王朝统治的。由于各地原有的社会政治生态不同,革命党对各地革命运动的影响不同,因此各地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自然也就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势态。换言之,各地辛亥革命大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十年来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地区研究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诸如湖北、江苏、浙江等对当时的全国革命形势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区,都是学者们考察的重点。这些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应进一步推进对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典型地选择个案,加强对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各地区与全国之间的互动研究。
三是将进一步加强对辛亥革命社会层面的研究。辛亥革命是一场“大革命”,其发生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界对社会层面的研究虽然已有所自觉,但总体来看,“无论是辛亥革命史或是孙中山研究,真正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方面研究的论著并不多”,[39]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应该是未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努力方向。
不论已有的成果有多么丰富,辛亥革命本身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已经决定了学界对它的研究将永无止境,我们所期待的是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参考文献】
[1]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3).
[2]戴逸.光绪之死[J].清史研究,2008,(4).
[3]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郭世佑.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5);张连起.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J].学习与探索,1995,(2).
[6]郭绪印.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人文教育:文明·价值·传统(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3,(3).
[8]萧功秦.专制帝国的改革为何难以成功[J].炎黄春秋,2010,(11).
[9]郭世佑.清末“新政”中断的主要原因及其他[J].浙江社会科学,1999,(2).
[10]张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沈渭滨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