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6)
辛亥革命网 2014-05-14 00:0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1年9期 作者:闫润鱼/江玲宝 查看:
[11]郭卫东.视角转换:清朝覆亡原因再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而作[J].史学月刊,2002,(1).
[12]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J].中华文化论坛,2002,(1).
[13]高燕宁.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2).
[14]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15]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李新.中华民国史[M].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J].史学月刊,2003,(11).
[19]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J].近代史研究,2001,(5).
[20]郭世佑.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1]李越.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J].人文杂志,2000,(2).
[22]刘仁坤,刘兴华.同盟会分化与“南北议和”——评孙中山“以和平收革命之功”[J].北方论丛,2002,(3).
[23]陈橹.主体与目标的错位:辛亥革命与传统因袭[J].江海学刊,2003,(3).
[24]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2002,(1).
[25]潘锦全,冯素芹.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及其历史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9,(3).
[26]易永卿,陶用舒.湖南资产阶级立宪派评析[J].前沿,2005,(2).
[27]章开沅,田彤.东南精英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局[J].史林,2005,(4).
[28]廖大伟.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A].上海中山学社编.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9]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A].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0]李黎明.论孙中山民元让位[J].齐鲁学刊,2001,(1).
[31]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J].江苏社会科学,2005,(3).
[32]朱东安.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J].历史档案,2007,(1).
[33]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4]农伟雄.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J].江汉论坛,2002,(2).
[35]夏斯云.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拥袁反清策略新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6]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37]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8]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感的建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9]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0]胡春惠.再论地方主义与辛亥革命[A].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