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比较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4-07-07 00:00 来源:《兰州大学》 作者:周广挥 查看: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产生了决定中国命运、开辟历史新时代的两位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他们,一个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一个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一个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一个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作为二十世纪的两位伟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早年开始,都热衷于参加创办报刊、撰写政论等新闻实践活动,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以报刊为阵地传播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并且在长期的办报活动和新闻实践中,又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童兵、林涵认为,“以孙中山为领袖和代表的革命报人的新闻传播思想,是二十世纪以来第一个最富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新闻学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办报思想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久以来,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早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而非常有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研究。然而,其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特别是报刊活动家,却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因而在关于孙中山新闻思想的相关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认知是非常不够的。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系统地蕴含了指导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方针,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对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孙中山、毛泽东二人的新闻实践活动及新闻思想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新闻思想都深受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影响,在“政治家办报”、“报刊宣传”、“舆论观”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同时,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在学术界,虽然对于孙中山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比比皆是,但大多偏重民众、民主等政治思想和土地等经济思想,而对于两者文化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于二者新闻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就更为罕见。因此,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他们的新闻思想精髓,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梳理、比较其新闻思想的同时,进一步融入新的新闻理念,从而有利于丰富我国新闻思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孙中山、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条件
孙中山、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在不断地革命斗争和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他们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和新闻规律,最终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纵观他们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其中有诸多颇为相似之处并有一些迥异之点。
(一)相同点
1、他们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影响。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形态背景。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同他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人生境遇和所受教育密切相关的。尽管孙中山和毛泽东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为他们各自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虽然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孙中山曾经高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基本态度是:“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2],继承而不迷信,利用而不泥古。他说,“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3]。
同时,孙中山还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以拓展其思想并且帮助开展他的实践活动。这主要反映在他习惯从儒家经典中摘取引用一些经典箴言并以此打通迈进传统文化宝库的门槛。在他所引用的箴言中,概括其至要者有8句话,依次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为包括新闻思想在内的孙中山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与孙中山相同,毛泽东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毛泽东一生好学,攻读不倦,即便是晚年,还依然在病榻上坚持读《资治通鉴》。作为一名杰出的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他更是善于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作为形成其报刊观点的营养。例如,1945年毛泽东在向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4]的要求时,借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5]。同时,在反对书生办报时,毛泽东还指出不能像刘备、孙权、袁绍那样多谋寡断,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而要一下子看到问题的所在。另外,毛泽东还强调记者的研究基本功。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他引用古代法学史上的一个经验。唐朝有个太守,他问官司,先了解原告和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被告,这就是“勾推法”。再比如,毛泽东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把鲁迅奉为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从《论语》到《鲁迅全集》,从孔孟到鲁迅,中国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毛泽东都博闻强记,兼收并蓄,并日积月累,从而为他的新闻观点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厚实的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