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比较研究(3)
辛亥革命网 2014-07-07 00:00 来源:《兰州大学》 作者:周广挥 查看:
二、孙中山、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内容比较
(一)相同点
1、内容体系基本相同。
孙中山、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体系是一个具有诸多相似点的、多层次的完整结构,如果把它们比喻成为金字塔,那么位于塔顶的最高层次是党报理论,位于底部的基础层次的是新闻业务观念,居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宣传观。这三种层次结构,是与他们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的多重角色是密切相关的。其新闻业务观念,是他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具体业务的认识,这是宣传观和党报理论的基础;党报理论,则是他们作为一名政治家、政党领袖对于党报工作的看法,这是统率其新闻思想体系的灵魂;而宣传观,又是他们作为一个宣传家对于宣传规律的总结。在其新闻思想体系中,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他们各自新闻思想体系的总体。
2、拥有相同的党报使命观,即把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高度重视报刊宣传的政治作用。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只要阶级还存在,阶级的政党还存在,阶级斗争必然存在。报刊这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会为一定的阶级、政党服务。在当时特殊的中国革命背景下,孙中山、毛泽东考察新闻业的视角不是着眼于行业化的新闻传播,而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政治性的宣传。对于报刊学理的熟悉,促使他们能更充分地发挥报刊影响社会的功能,而新闻媒体也就成了他们进行政党宣传、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孙中山是继康有为之后,最热衷于创办“党报”,鼓吹“党报思想”的政治人物。而同时,党报理论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统率其整个体系的灵魂。二者在对于党报的使命观方面有着诸多“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孙中山首先把“党的喉舌”看作办报的主要目的,他指出:“政治之发动,足以导其机;学术之进境,足以救其编;风俗之堕败,足以匡其失:即社会之改革。人心之纠正,亦唯记者是赖。”[9]孙中山认为,报纸理应是“党的喉舌”,而不是谭嗣同先前所说的“民口”,而新闻就是宣传,新闻记者就是“纠正人心”的宣传者。“宣传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政治革命须臾不可离弃的重要武器;党报既是‘革命宣传机关’,又是‘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即党报的作用,一为大力宣传‘党义’,二为积极投入到攻奸、批判政敌的斗争中去”。[10]与之类似,毛泽东也认为,报刊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他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同时,他主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是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的同群众见面”[11],即党报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典型经验,制造革命舆论,反击反革命宣传。
3、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办报方针。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因此,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1957年6月,毛泽东根据当时新闻界的状况,指出新闻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他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12]。坚持“政治家办报”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大政治家,更不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成为大喊政治口号、乱贴政治标签的代言人,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政治家的品性和素质。
虽然,孙中山并没有像毛泽东一样明确地提出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但纵观其办报实践和新闻理念,他所贯彻的办报方针和毛泽东所提出的“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具有相似之处。以最为典型的《中国日报》和《民报》为例,它们作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重要机关报,分别是由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少白和章太炎担任主笔。在其创办的十多种报刊中,主笔等报刊工作人员均为资产革命派人士,均具有较强的党派性,政治立场明确,且具有政治家的品行和素质。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和毛泽东所提出的“政治家办报”的方针有所相似。
4、都讲究报刊宣传策略,并拥有一些相似的宣传技巧。
孙中山、毛泽东作为党派领袖,同时又都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宣传实践的过程中,他们都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发挥报刊的革命宣传作用。
作为革命家和宣传家,孙中山十分重视宣传艺术和宣传原则,据台湾学者和内地学者研究,孙中山关于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即至诚、亲近、适合、有恒。孙中山指出,“要想做好宣传工作,需拿至诚做基本,有了至诚做基本,便是有了宣传材料,便是得到奋斗的能力,假若没有了至诚,就是有了高深的学问、雄辩的口才,永远还是没有成功的希望”[13]。孙中山曾说,“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14]。虽然有些片面夸大宣传的作用,但他在高度重视报刊宣传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好地进行报刊宣传的方法:
首先,他认为报刊宣传应该言论一致。孙中山把宣传上的言论一致看作革命成败之关键,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则由于各报界鼓吹之功,各报之所以能收效果者,由于言论一致”;
其次,孙中山提出要研究报刊宣传对象的心理,引人“兴味”,提高宣传对象的针对性。就宣传对象而言,要“由近及远”,先对父母兄弟姐妹,在对亲戚朋友及其他人。就措辞而言,所说的话,应该亲切有味,要选择人人可以明白的材料。他提出,报刊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宣传艺术,引导舆论走向正确;
第三,要用事实作报刊宣传,孙中山认为,宣传材料要有事实,有事实才有说服力。他反对空洞的说教、浮华的论调,主张结合实际,有的放矢,他多次举汤武革命的例子来说明,只有事实才能使人接受宣传;
第四,报刊宣传的语言要通俗。孙中山特别注意宣传中的报刊文风,孙中山在写作《民权初步》一书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我国的国民的文化水平低,因此不管著书立说,还是要发表演说,语言都应该浅显易明。他还采取民间口语和讲故事的方法使报刊宣传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孙中山说:“只有进行通俗、直接、具体的理论宣传,才能唤起革命舆论,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诵民报,知民报之主义,则革命可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