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比较研究(4)

辛亥革命网 2014-07-07 00:00 来源:《兰州大学》 作者:周广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纵观孙中山、毛泽东二人的新闻实践活动及新闻思想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新闻思想都深受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影响,都吸取了前人优秀的办报经验

  毛泽东在宣传观上主张:一,全面地认识宣传对象,即从对象的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来认识宣传对象;二、要合理地组织宣传材料,注意软材料与硬材料、远材料与近材料、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配合;三、科学地运用宣传手段。在毛泽东的宣传实践中,科学地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准确地把握宣传力度,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四、准确地把握时空环境。宣传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时间空间的特殊性,往往会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活动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宣传家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孙中山、毛泽东二人在合理把握宣传对象和宣传材料、宣传语言等诸多方面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5、在舆论观上,都强调报纸对引导革命舆论的作用,充分重视舆论一致的力量。

  舆论是一种很复杂的信息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它在分散、自然的状态下是无力的,一旦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就可以造成服务于某种目的的行动。利用舆论的这种特点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伟大的宣传家、革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都强调报纸对引导革命舆论的作用,并且他们还都充分地认识到了舆论一致的力量。

  1903年-1905年,革命派办了《苏报》、《国民日日报》等。其中《国民日日报》发刊辞中开始提出报馆是“第四种族”[16],明确指出要重视革命舆论工作。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指出报刊是“舆论之母”,主张办报纸就是要用“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17],把革命派的新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章太炎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论调,使革命派的舆论界出现了混乱。孙中山对此坚决反对,主张“舆论归一”,要求革命派的舆论工作步调要一致。他在给《中国同盟会意见书》中说:“引舆论为一途,亦吾党进行上不能级已之事”。1912年,孙中山又提出,报界要言论一致,才能使人心一致,以致维护临时政府和新政权的建立。他说,“报纸在专制时代,则利用攻击,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也;报纸在共和时代,则不利用攻击,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也”。他一再告诫报纸工作者说:“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近日认定宗旨,造成健全一致之言论”[18]。他主张,报纸要长久地永远办下去,必须“毋激而过,毋党而偏,以国民利福为前提”[19]。孙中山的这些办报思想对新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毛泽东认为,党的新闻事业在宣传党的政策和传播典型经验的同时,还要制造革命舆论,反击反革命宣传。毛泽东认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20]。

  1943年,国名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动员当地舆论”,制止内战。在总结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时,他又谈到舆论的力量:“仅因为国内外舆论的反对,才把这一阴谋暂时搁下。”他同时要求坚持正面为主的报道方针,重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著名新闻学者陈力丹先生认为,“在这里,他(毛泽东)对舆论的重视,重心显然在于它的一致所产生的力量”[21]。

  6、拥有办报经验,擅长撰写政论文章,熟悉新闻业务。

  孙中山、毛泽东二人的新闻思想都是在不断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他们不仅创办报刊,而且还经常性地为媒体撰写政论性文章,对新闻业务较为熟悉。

  首先,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创办《镜湖丛报》,这是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分为中文版和葡萄牙文两种,每周各出一期。香港文化界人士鲁言曾经根据1894年11月21日第18号报纸分析该报的特点:第一,重视评论和新闻,几乎囊括了当天的所有新闻,还有类似于今天的社论的评论文章;第二,立场坚定,标题鲜明;第三,传播科学知识,孙中山在该报上开辟了一个医药问答专栏,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第四,努力做好发行工作。在广州、上海、福州、北京等内地城市和海外的新加坡、横滨、旧金山等地,共有六、七处。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副刊及报刊发行等方面,孙中山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新闻业务理念。

  其次,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办报高潮兴起以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经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报道体裁日益增多;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不再仅仅是长篇累牍的“论说”,还有“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时评”、“编者按”等;这一时期报纸文艺副刊进一步发展,例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广告在报纸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这些新闻业务观念都在孙中山的办报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毛泽东在其革命生涯中更是热心投身于新闻工作的实践,亲手创办报刊,为报刊、通讯社和电台撰写新闻、评论,并精心为其修改稿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新闻业务思想观念,大体上可以从新闻本体论、新闻文风论、新闻作风论三个方面去理解。

  新闻本体论,主要是回答新闻的本原和生命所在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新闻的生命力,归根到底也是宣传的生命,在于真实。因此,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毛泽东的讲演和文章,不论是哪一种题材都非常出色,鲜明、生动,引人入胜,别具一格。他认为,文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以致影响到全党全国。为了实现党的宣传目的,他强调文风必须生动通顺,合乎文法,并且应该具备尖锐、泼辣、鲜明的特征,表现出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在新闻作风上,他提出要联系群众、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