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

辛亥革命网 2013-08-01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葛培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派廖仲恺来津筹设革命机关;革命党人在津建立了革命组织;革命党人的机关刊物在津传播革命思想;天津的立宪请愿

  90年前,武昌新军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举行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一个月内已有15个省宣布独立,迅速扩展为全国性的辛亥革命。而作为“地当九河之要津,路通七省之舟车”的畿辅重地天津,既是清政府统治的重点,也是革命党人非常重视的地区。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派廖仲恺来津筹设革命机关;革命党人在津建立了革命组织;革命党人的机关刊物在津传播革命思想;天津的立宪请愿活动从失败中认清了清王朝的反动本质,使许多立宪派人物由此转入革命派。从而,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宣传上的准备工作。同时,天津又是辛亥滦州起义的策源地;武昌起义后,在天津的革命党人亦高举义旗,进行了推翻清王朝的壮举。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作一述论,以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一、孙中山派廖仲恺来天津筹设革命机关

  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批判改良思想的同时,在南方一些省发动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很重视北方的革命工作。同盟会创立后,规定设各省(区)分会及支部,并推定省(区)主盟人,其中直隶省为张继,天津为廖仲恺。在各省(区)设主盟人外,只有天津、上海、香港三处,单独设立主盟人,可见孙中山对天津的重视。可以设想,孙中山打算在直隶省开辟革命基地,以天津作为桥头堡和联络枢纽。这从后来天津在京、津、保、滦地区及东北地区革命发展中的地位看,也是如此。因而,在1906年和1908年,为了加速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派,曾来天津从事革命活动。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廖仲恺担任该会总部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当时,为了使革命事业得到国际正义人士的赞助,孙中山于1906年春,由南洋返回日本,停轮吴淞时,恰逢法国驻华武官布加卑来见,表示愿意赞助中国革命。孙中山到日本后,遂命廖仲恺回国开展革命活动,赴天津设立机关,和法国社会党人布加卑联络,发展北方革命势力。对此,孙中山在1909年所著《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回忆;“当时外国政府之对于中国革命党亦多刮目相看。一日予从南洋往日本,船泊吴淞,有法国武官布加卑者,奉其陆军大臣之命来见,传达彼政府有赞助中国革命事业之好意,叩予革命之势力如何,予略告以实情。又叩以‘各省军队之联络如何?若已成熟,则吾国政府立可相助。’予答以未有把握。遂请彼派员相助,以办调查联络之事。彼乃于驻扎天津之参谋部,派定武官七人归予调遣。予命廖仲恺往天津设立机关。”[注1]

  当时廖仲恺正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奉命回国,前往天津与布加卑联系,筹设革命机关。他动身时,夫人何香凝赋诗送别:“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注2]廖仲恺在津完成任务后回日本,转中央大学三年级继续学习。当时,廖仲恺在天津开展工作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在1907年8月后,清政府严密控制天津,直隶总督署为了严拿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即于京、津车站、码头各要隘加派密探,并于客店建立循环薄和居民户口册制度。同时令各家店铺不得容留外客,以防止革命党人潜匿。

  1908年,孙中山又派廖仲恺赴吉林,秘密做东北起义的准备工作。他先由日本乘船到天津,然后到吉林。但至今未发现廖仲恺在天津活动的具体史料。这也是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如此,但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派来津筹设革命机关,为后来革命党人在天津建立革命组织,策划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革命形势的发展使部分立宪派人物转向革命派

  1905年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于1906年9月1日颁布了《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拉开了抵制革命的假立宪帷幕。立宪派就在这一“合法”的气候下,开始了立宪请愿运动。

  当时以熊范舆、沈钧儒为首的立宪派组织“宪政讲习会”,给清廷上了请愿书,提出“救亡图存,速开国会”的要求。1908年8月2日,直隶及天津代表孙洪伊、温世霖、王法勤等也在北京向都察院递了速开国会请愿书。继而,从1909年12月至1910年10月间的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由16个省咨议局代表参加,天津代表孙洪伊领衔。在孙洪伊领衔的《国会代表请愿书》中明确提出:“夫宪政之当行,国会之当立。国会者,宪政机关之要部。然国会之为用,在于政府对之负责任。又何必期以九年更立国会乎?国会者,人民与闻政治之所也,必人民得有公举代表与闻政治之权,国家乃能加以增重负担、以纾国难之责。”“有国会,则与之对峙之责任内阁始能成立,国会有议政之权,然后内阁得尽其职务。”“东西各国,凡君主立宪国,而其君主又处最高不负责任之地。”[注3]但前两次均遭清廷拒绝。第三次虽然由于资政院和督抚联奏的助力,迫使清政府宣布提前至宣统五年召集国会,但又严令各省代表回籍,不许再行申请。这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的反动本质。

  在第三次请愿中,天津立宪派的作用非常突出。如领衔代表孙洪伊,他不仅是“领衔”,而且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并不畏威胁。他是立宪派驻京代表的主要领导者。各省代表被迫回籍后,他仍留京负责组织政党“宪友会”。后来孙洪伊曾任广东大元帅府内政总长、孙中山派驻上海的全权代表。

  第三次国会请愿后,由于清廷宣布提前至宣统五年召集国会,从而引起地处边陲,外患日亟的东北地区及直隶等省的坚决反对,于是,又发起了第四次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2月15日,当第四次请愿的东北代表途经天津时,天津学界大中学生及旅津学生1300余人集会。大家认为日俄势力扩充,东北危机严重,非即开国会不能挽救,决定进行第四次国会请愿活动。这样,旅津学生联合会组成了“全国学界国会请愿同志会”,公推温世霖为会长。事务所设在直隶自治研究总所内。天津一时成为“立宪”活动的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