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儒学的继承发展(5)

辛亥革命网 2013-08-16 00:00 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作者:郑起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从来对于儒家思想秉持至诚大公的态度,在反孔最烈的时期,挺身而出,弘扬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孙中山先生思想学说中占据重要

  蒋中正先生则认为:“总理提倡‘知难行易’的学说,其目的在于鼓励实行;而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其主旨也是在于提倡实行”,“总理注重实行的精神与阳明学说的本质在行的意义上并无出入”[37],并且认为:“我们今日是既离不开科学上知识的知,更加离不开修养上良知上的知”[38],“我们要贯彻总理‘知难行易’的学说,必须辅之以王阳明‘致良知’的哲学”[39]。同时总结说:“这两种哲学,就作用方面说,可说只是一个,因为统是注重在动的方面,而且统是注重在行的哲学”[40]。

  那末,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学说究竟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对于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科学总结,使儒家哲学思想由古代哲学变成了现代哲学。

  首先,王阳明的“知”是指一人之认识,而孙中山先生的“知”是指普遍的认识;其次,王阳明的“知”是指本能的认识,而孙中山先生的“知”是指科学的认识。孙中山先生指出:“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41]。因此,孙中山先生所指的“知”,是科学之知,必经由学、问、思、辨而得之者,而王阳明的知,指的是本然之知,乃得自天赋而不必由力学得之者。说实话,这种“知”在哲学上毫无研究之必要。

  秦孝仪先生认为,“知”应分“哲学之良知”和“科学之真知”[42]。蒋中正先生认为,“知”应分为“科学之知”和“德性之知”,即“修养上良知上的知”,那末,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科学的“德性之知”呢?在古代诚然是有的。但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后,这种“德性之知”就必然要符合科学要求,否则就必然会阻碍社会进步。在现代社会不但“德性之知”,任何“知”都必须符合科学要求,哲学即科学,我们试看,西方大学在授与博士学位时,皆冠以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名号,就知西方实视哲学为科学。

  二、“知难行易”学说是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表达,赋予了“知”和“行”现代科学的概念。

  “知行合一”说认为:“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如改成“知之明觉精察处便是行,行之真切笃实处便是知”,谁能说出二者的区别?因此,“知行合一”说片面强调“知”和“行”的同一性,混淆了认识与实践的区别。使人认为,行不必有理论指导,而知不必上升为理论。而“知难行易”学说既强调了“知”与“行”的区别,又明确了“知”与“行”的联系。一方面,“知难行易”学说突出求知之难,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在“知”的指导下,行之易,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孙中山先生指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这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可谓知者,然而他们发现的理论不必自行,而实践这些理论的人“不必自知”。别人的,外国的好经验,好理论,我们尽可以拿来便用,不必重新摸索,再走弯路。所以说,“知难行易”学说是既鼓励人们实践,又鼓励人们学习的好理论,它提倡重视知识,重视理论,重视科学,这是“知行合一”说难望其项背的。

  三、“知难行易”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真正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的学说。孙中山先生认为,正确的理论对于革命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他说:“夫破坏之革命成功,而建设之革命失败,其故何也?是知与不知之故也。予之于破坏革命也,曾十起而十败者,以当时大多数之中国人,犹不知彼为满洲之所征服,故醉生梦死,而视革命为大逆不道,其后风潮渐盛,人多觉悟,知满清之当革,汉族之当复,遂能一举而覆满清,易如反掌。惟对于建设之革命,一般人民固未知之,而革命党亦莫名其妙也。夫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而莫易于建设。今难者既成功,而易者反失败,其故又何也?惟其容易也,故人多不知其必要而忽略之,此其所以败也”[43]。中国革命是这样,世界革命也是这样。孙中山先生又说:“当时欧洲的民众都相信帝王是天生的,都是受了天赋之特权的,多数无知识的人总是去拥戴他们。所以少数有知识的学者,无论用甚么方法和力量,总是推不倒他们。到了后来,相信天生人类都是平等自由的,争平等自由是人人应该有的事;然后欧洲的帝王便一个一个不推自倒了”[44]。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孙中山先生还说:“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所以然者,盖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是故凡能从知识而构成意象,从意象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功夫,则无论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无不指日可以乐成者也。近日之无线电、飞行机,事物之至精妙者也。美国之一百二十余万里铁路,与夫苏伊士、巴拿马两运河,工程之至浩大者也。然于科学之原理既知,四周之情势皆悉,由工程师筹定计划,则按计划而实行之,已为无难之事矣。此事实俱在,彰彰可考”[45]。

  孙中山先生正确地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指出:“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他把知和行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先行而后知,进化之初级也。先知而后行,进化之盛轨也”[46]。就是说,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来源,而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则是知行发展的最高阶段。据笔者所知,近代国内全面、正确、系统阐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