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对“黄祸”论的回应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罗福惠 查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欧美列强为了瓜分中国并企图用基督教使“中华归主”而先发制人地虚构“黄祸”威胁之际,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人士曾据理批驳,以正视听。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持保守主义态度的辜鸿铭,也作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解答。由于辜氏的此类文章均用英文写作,而且发表在外国人所办的刊物上,因而对外影响可能更直接。但因此也就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道。1996年黄兴涛大量收入辜氏西文作品的《辜鸿铭文集》问世之后,才使读者发现,这个自命为“真正的中国人”的文化怪杰,对“黄祸”论和“谁是魔鬼”这种挑衅式的问题,有着有理有据、极具价值意义的及时回应。
一
由于辜鸿铭能阅读多种西文,且广泛接交外国人士,故能充分了解西方喧嚷“黄祸”威胁的来龙去脉及问题的严重性,也能明确具体地对一些“黄祸”论者作指名道姓的批驳,体现出他言词犀利的论辩风格,而且有关批驳不是泛泛之论。“黄祸”论出现不久,他就尖锐地指出,论者显然不仅是为“贪求物质利益并着眼于贸易目的的自私”,而是欧洲的“殖民政策”这个“庞大的吃人恶魔”,才“激起了这位显然是中世纪欧洲最后的一位皇帝,去绘制了那幅‘黄祸’的著名图画”,即强调商业利益背后隐藏着殖民主义者的人种歧视和“文化战略”,把批评的矛头直指1895年绘制“黄祸图”的德皇威廉二世,他还明确地表示:“黄种文明本身如何会对欧洲人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实在让人难以思议。”[1](p171)
西方“黄祸”论者的所谓理由多种多样,诸如中国人口众多,四出移民会占据各处的土地,“苦力”和“廉价劳力”会夺走白种工人的“饭碗”;中国人“仇外”、“排外”,“不开放”、“不守信用”,19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各省的“教案”尤其是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证明中国人抵制基督教;东方文化“低劣”,中国人“不文明”等等之类,可说不外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歪曲捏造或者夸大其词。一个英国人在上海就曾当面对辜鸿铭说:“你们中国人非常聪明并有奇巧的记忆力。但尽管如此,我们英国人仍然认为你们中国(人)是一个劣等民族。”[1](p13)这种西方民族和文化的优越感及由此而来的傲慢与仇视,随着“黄祸”论的出现在日益蔓延和放大。
问题还在于,西方的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在虚构了“黄祸”图景之后,将会采取后续实际行动。1900年八国联军在镇压了京、津地区的义和团,并迫使清王朝朝廷避迁西安之后,那个混迹中国多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撰文提出了他为消除“黄祸”所作的两个设想,“一种是实行强硬的军国主义瓜分,一种是在中国奇迹般地传播基督教”。赫德承认,鉴于中国地广人众,人民富有反抗精神,瓜分之后各国统治不易,因而最好的办法还是迅速传播基督教以征服中国的人心,“认为这样中国人民就会变‘乖’,成为友好列强的挚友,从而使欧洲摆脱‘黄祸’。”辜氏读了赫德的文章后辛辣地讽刺说:“赫德爵士怎么没有想到把欧洲人从‘黄祸’中拯救出来,鸦片与基督教一样是最好的麻醉剂!无论怎么说,鸦片瘾的广泛传播,比基督教的传播要简便易行,容易接受得多!”[1](p133~134)他把基督教与鸦片置于同等地位,看出了西方列强要从精神上征服中国人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