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和上升、下沉。一般来讲,历史发展主线应紧扣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中心,以承载时代使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的走向去概述历史的进程。按习以为常的历史推理,所谓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资产阶级当然就是近代历史的时代中心。中国因为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移植过来的嫁接式的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力量很弱,资产阶级究竟是不是时代的中心就出现了分歧。胡绳的“三大革命高潮说”,是按农民革命、农民和资产阶级的不协调的联合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来描述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并不单独把资产阶级看作时代中心。李时岳的观点实际上是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衍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追求视为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重心,资产阶级当然成了时代的中心。为了活跃和强化对资产阶级的讨论,1983年和1988年在上海、南昌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资产阶级是否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成了争论的焦点。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等弱点,但其是近代中国进步力量的集中代表,把握着近代化的前进方向,一部中国近代史理应以此为中心。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实际,前期是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运动为中心,中经戊戌变法和义和团那样的资产阶级与农民同时活跃于历史舞台,后期才转化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为主轴,还是胡绳的看法比较准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说到底还是因为史观的不同。革命史观较多关注的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和阶级斗争的激化,将革命条件的逐步成熟和革命的进程作为研究的重心;近代化史观更多的着眼于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变,即生产力、 社会结构以及新兴政治力量的政治表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近代化。按前者的思维去观察,太平天国的农民大起义和义和团的农民反帝斗争当然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阶级也自然是近代前期的时代中心;按后者的逻辑去推理,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式的社会变革,始终是和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不是近代社会的时代中心是根本讲不通的。这两种史观还在近代中国的上升与下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革命是在各种矛盾积累发展,逐步尖锐,其他任何和平方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所必须采取的用武力反抗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史观较多的是研究社会矛盾、社会衰败、阶级斗争,具体到近代社会,对半殖民地的形成、发展和社会衰落就注意的多了一些,所以总是把中国近代史概括为向半殖民地下沉的历史。在主线的讨论中,有的学者从近代化史观出发,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讲中国近代半殖民地的一面,并不完善和准确,因为这只反映了衰败和下沉的一面,而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关的政治变革,则是上升和走向进步的另一面,却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按一般常理讲,上升和进步的一面就应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这种观点提出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李时岳尤其认为他的洋务、维新、革命的主线有利于弥补传统看法的不足,更符合近代中国向近代化前进的上升特点。
总之,主线问题的讨论涉及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近30年来近代史学界所讨论的一切问题,几乎都和主线问题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在1987年和1989年于湖南召开的两次专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都指明了这一点。正由于此,围绕主线问题,近30年来相当多的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各种新观点。不过仔细排查,无论有多少观点,追根索源,基本都是胡绳和李时岳观点的延伸或进一步解析。可以讲总根没变,枝节有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参加讨论的学者基本是以“革命史观”或“近代化史观”来思考问题和发表看法,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更新的史观。为了全面把握这场讨论,有必要从关于主线问题讨论所提出的十几种不同观点当中,择其要者,略作画龙点睛式的评析:
1,“新三大革命高潮”说。有的学者将1840年到1949年110年的历史进程统一起来思考,提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三大革命高潮,这条主线恰好反映了农民革命让位于资产阶级革命,再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提升。陈旭麓则著文提出了不同于前者的另一种“三大革命高潮”:即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打倒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伐战争、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这样承先启后的三次革命高潮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这两种观点从具体论述上看,似乎有一定差异,也和胡绳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上基本和胡绳一致,都是以革命史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去寻求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亮点。
2,“四化”说。崔志海在1992年著文提出中国近代史有并行的四条线索,简略为“四化”。他认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国家的独立化、思想行为的近代化构成了近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基本内容。这四条线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则变化不定,有时是平行的,有时是单一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有一条却始终在起主导作用,这就是工业化,任何时候都左右着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方向。这实际上是将近代化作为近代史的主线,是从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了李时岳的观点。其难能可贵之处是试图从主观上突破“以点带面”、“以点带线”的思维定,试图用四条线索代替一条主线,只是论述中又回到了起主导性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