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点,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讨论,过去那种单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

        1986年,姜进发表《历史研究的非线性化及其方法论问题》一文,对线性思维的历史研究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线性思维就是必然性的因果思维,它产生于18世纪,曾是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因,对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将其运用于历史学的研究,却变成了束缚思想自由发展的绳索。对历史仅进行线性的思考,必然丧失对广阔的历史领域的关注,忽视对历史横断面的解剖,使复杂的历史研究简单化,从而失去历史的真实。按这种逻辑推理,中国近代史主线的讨论显然进入了误区。姜进进一步指出,如果按主要线索去书写历史, 就会以牺牲许多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为代价。抓主要线索的想法,又往往使研究者过分注意了历史表面的、纵向的发展,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横向的联系,将注意力集中在革命、战争等重大事件及少数重要人物上,却很少花力气对冰山山尖下巨大深厚的社会基础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就使一些历史评价显得单薄而公式化,往往不能令人信服。近代史研究在线性发展观的束缚下,既缺乏高度的综合性,也缺乏对深层结构的微观分析。这种状况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为此,姜进建议,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首先要从革命转到社会。这就是从抓主要线索为主的表层线性研究过渡到以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运动为对象的立体研究。同时在研究手段上,广泛引进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种学等研究方法,构筑多领域、多层次的历史研究架构。

        1987年,沈其新也著文,反对将线性研究绝对化,并大力推崇非体系化的研究方法。他认为,近30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在史学研究中一直固守体系化的线性研究方法,将非线性的研究方法置之门外。今天,我们在剔除绝对化的线性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科学的线性研究和非体系性的立体性研究相结合,力求再现历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更应如此。这是因为,中国近代历史是具有世界性广泛联系的历史。辩证法指出:世界性联系的事物,既有时间要素,也具有空间属性。近代史发展的时间一维性,决定了历史发展观的客观性及对其进行线性研究的必要性。近代历史发展的空间多维性,决定了近代历史运动的“立体性、结构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发展的动态性”。只有将中国近代历史所固有的这种时间一维性和空间多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才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才能使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不断繁荣。结合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线性的体系化研究有余,而非线性的立体化研究缺乏的实际,沈其新强调特别要加强非体系化的研究。但这种所谓“非体系化的研究并非是无体系,其含义是多学科、多模式、多体系的动态结构的综合研究(即整体研究)”。

        姜文和沈文虽然在对待线性研究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在批评主线或主体性思维,呼唤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研究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这展示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视角,显示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的学术追求。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有不少学者主张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要克服主体式的单线思维,加强系统性的综合研究。他们认为,如果总是醉心于由哪几个事件或政治运动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主线的争论,就必然忽略全景的、系统的、宏观的研究。正确的选择是:展开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行无序与有序历史进程的探讨,揭示历史活动的“矢量和变量方程”,透过时空间隔,考察近代中国社会大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的反馈、调节机能。总之,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主线讨论中发出的不同声音,虽然还限于理论思考层面,没有拿出过硬的研究成果,但对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却意义重大。其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在后来兴起的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已有所反映。在主线讨论中出现的80年代热、90年代温、最近几年冷的逐步为不少学者不大关心的现象,也和学者热心于立体性或整体性研究有关。诸如此类,同样是主线讨论当中不可忽略的又一重要成果。

  三,结语

        梁启超一向认为,史学的发展靠两条:即观念的更新与新史料的挖掘。事实上,二者相比,形而上的观念变革更难,也更具决定意义。近30年关于中国近代史主线的讨论,最为显著的成果是解放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 活跃了思维。和20 世纪 50 年代的那次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的讨论相比,这次有了新的特色:一是讨论的时间长,参加的人数多;二是涉及的领域广,提出的新观点多,问题的思考也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所变革,产生了新的史观。50年代的那次讨论,尽管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上都是在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的制约下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则是一脉相承,没有新的变化。这次讨论则不同,在改革开放所呼唤的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的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左右下,学者的创新精神得到较大的发挥,出现了近代化或现代化史观,也就是将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看作一个近代化的过程,这和将中国近代历史看作一个阶级斗争或革命的过程有很大的不同。所谓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化,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很清楚,这种近代化主线的提出,已经如一些学者所一再呼吁的那样,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由革命转向了社会,由线性提升到了立体。可以肯定,80年代以来兴起的久盛不衰的社会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以及90年代以来引起近代史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转型研究,都是对阶级斗争史观的超越,都和近代化史观的传播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主线讨论中创造了一种较为自由、宽容、相互尊重、开拓进取的颇有生机的学术风气。这比提出一两个新观点更弥足珍贵。总之,这场讨论留下的学术财富和给学界的思想启迪是方面的。这里仅提出两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