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3,“两个过程”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曾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被一些学者简称为“两个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主线的讨论中,有的学者继承和发挥了毛泽东的这个看法,并批评和驳斥那些坚持资本主义近代化为主线的学者。基本理由是:(1)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把发展资本主义视为主线就抹杀或模糊了反帝反封建这个根本任务;(2)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有进步的有反动的,只有民族资本主义才可以肯定,像洋务运动就不可列入进步潮流;(3)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与之相关的政治运动并没有救了中国,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救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救了中国。这些观点显然是在重复和拓展胡绳的看法,但更具“革命性”和“战斗性”。
4,“近代化”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近代化或者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演进到近代后的发展方向。中国虽然不是英国、美国那样原发性的近代化国家,但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也必然向近代化也就是现代化迈进。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这既包括反帝反封建,也囊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的更新。徐泰来撰文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切重大事件无一不和近代化联系在一起。用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线,不仅明确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对内对外的所有方面。这种观点将李时岳的洋务、维新、革命作了更全面系统的阐述,本质上一致。
5,“民族运动”说。章开沅1984年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的混合的民族运动而展开的,包括农民起义、兴办工商业、政治改革、武装革命、文化更新、风俗改良等。所以,民族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三次高潮,即1900年之前的第一阶段,出现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两次民族解放高潮;1900年之后的第二阶段,则以更具近代意义的辛亥革命为民族运动高潮。这三次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进步线索。显而易见,这是沿着胡绳阶级斗争理论的又一种思考,和“三大高潮”说异曲同工。
6,“三维空间”说。在1987年湖南举行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的讨论会上,一些学者曾提出基本线索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三条,或多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的画面是由多色彩、多线条所组成,所以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也不可能是一条,应由多条来建构。李双璧在1988年具体提出了“三维空间”说:这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过程和中国近代政治结构与思想文化的裂变及再生。这三者交错互动,形成了一个起伏不定的“三维空间”。但这三条主线并非始终是平行的,一成不变的,它们往往成交织、耦合状态;任何一条都不是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反而是时隐时显,有时在这一阶段是主要的,而在另一阶段则变为次要的。而且,其表现层次也不一定局限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方面,而是整体社会。这种多主线论的确别出心裁,超越了胡绳和李时岳,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主线讨论的必要性。
上述6 种观点,前5 种虽然见解不同,但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去观察,则基本一致,也就是习惯上所讲的线性思维,即试图从纷繁复杂、变化不定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出一条几乎可以牵动一切的主线,也可叫抓主要矛盾的研究方法。第6种观点显然突破了这种习惯思维,要从多条线索的综合运作中揭示出一个“大文化系统”。李双璧认为,近代中国社会这种“大文化系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那种难以打破的“超稳定结构”,基本是一种不平衡的、多变的、 开放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内部外部同时起作用的多元状态。我们暂不去讨论这样的 “系统性”思维是否有价值或行得通,至少其是在呼吁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研究方法,勇气难得。可见,随着中国近代史主线讨论的深入,方法论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