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报 2004年第6期 作者:耿云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的思想,其一切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之中。我们总结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历程,再关注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仍能从中发挥掘大量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又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遗产,至今仍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的思想,其一切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之中。我们总结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历程,再关注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仍能从中发挥掘大量的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内容。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其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我们应当对民族主义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迄今为止,民族主义已有过诸种不同的形态。最初级的民族主义是以“排异”为主导。即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本民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取排斥主义。其次,以民族权力为主导,以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第三,是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的民族主义,这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族主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可以说大体上经历了所有这三种形态。他最初提出的民族主义,是以“驱逐鞑虏”为核心。所谓“驱逐鞑虏”,即是驱逐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当时绝大多数革命党人都认为满清朝廷之所以腐败、卖国,就是因为他们是满人,对汉族人民的江山并不珍惜。所以要救国,必逐满人。章太炎经常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说法,宣传其反满革命的主张。孙中山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时,也曾有过“杀满洲老,复明之江山”[1]的说法。后来,孙中山在海外奔走革命,对西方政治有所了解,新书新理亦有所领悟,逐渐明白,中国的问题,不是单单排满就能解决得了的。他认识到,以中国的体制、制度,“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2]但革命排满,“驱除鞑虏”,一直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中心内容。虽然有时他谈到过对世界其他民族“采取开放态度”[3],但在他主观上,并未把这一点纳入他的民族主义的内容中去。正因此,当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之后,孙中山有相当一段时间,认为他的民族主义目的已达到了,他曾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4]在民国初年一段时间里,孙中山提倡以汉族为中心,中国境内一切民族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由于在表述上,不易说得很清楚,曾被认为是大汉族主义,似不够准确。从民初修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来看,其中说“实行种族同化”[5],确很容易被理解为以汉族去同化其他民族,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从后来他解释民族主义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本来的思想只是为民族主义之积极的目的,“汉族当牺牲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6]。这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以汉族去同化其他民族。这话大约讲于1919年。一年之后,他又说到:“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7]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8]由此可见,尽管孙中山有时确讲过以汉族为中心的话,甚至也讲过“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9]的话,我们终不该简单地把孙中山这时期的民族主义归结于大汉族主义。我个人认为,他是想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不宜各分此疆彼界,太过强调民族差别,而应力求建立中华民族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以利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富强的民族国家。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大约二十年左右的一段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基本上属于民族建国的范畴。

  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总结自己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清楚地明白了,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民族侵略、压迫弱势民族这一基本的事实,它是实现民族建国目标的最大障碍。他指出,推倒满清,建立民国之后,民族主义目的并未完全达到。满清朝廷垮了,但它与外国列强所签的一系列借债合同和不平等条约,实等于是中国人民的卖身契。中国人结束了做满人的奴隶,却仍是外国人的奴隶。“我们要以后不做各国人的奴隶,要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便更要发奋有为,实行民族主义”。[10]这个民族主义实即是“健全之反帝国主义”,[11]也就是追求世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义。用孙中山的话说就是“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12]所以,他又简括地说:“什么是民族主义呢?就是要中国和外国平等的主义”。[13]这也就是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世界新秩序的民族主义。为实现此种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中国四万万人应团结起来,“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14]即为一切被侵略的被压迫的民族打不平。孙中山后来在遗嘱中说,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15]可以说是凝结了他一生为民族主义而奋斗的全部经验教训,是他的民族主义进入最高境界的明显标志,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项宝贵的思想遗产。

  孙中山逝世后八十年来,中国人民始终秉持了他的民族主义理想,一贯为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而斗争。当今世界上,强权主义、霸权主义是妨碍世界上发展中之国家、民族自主自立,扰乱世界和平、安宁的主要祸根。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政治家及其谋士们,拼命宣传反民族主义的理论,诡称民族主义是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威胁。公开主张以武力对付民族主义,公然宣扬国家主权有限论。我们前面分析过,民族主义最初始的形态,的确是落后的,不利于各民族友好交往,不利于共同进步。但民族建国的民族主义,争取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的民族主义,都是符合各民族健全发展,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利益的。怎么可以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民族主义?从理论上讲,人类大同的理想(它至今仍然只是个理想)未实现以前,民族主义是绝对不能否定的。我们当然不赞成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绝对没有理由反对健全的民族主义,尤其绝对没有理由反对民族平等的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晚年的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健全的民族主义,是追求民族平等,努力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不但不应反对,而且应当大大地加以发扬光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