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岭南文史》 作者:邱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史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解放以后,陈寅恪、陈序经、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一批著名史学家在我省从事史学研究与教

  史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解放以后,陈寅恪、陈序经、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一批著名史学家在我省从事史学研究与教学,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陈锡祺等老一辈史学家继续为我省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前辈的努力奠定了我省史学在全国的地位,并培养了后继的人才。在新世纪开始之初,面对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我省历史学科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执行“十五”规划,继承传统,迎接挑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我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之际,全面回顾“十五”期间我省史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充分认识和总结其中的成绩与不足,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十五”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也拟对“十一五”时期历史学发展的趋势和研究重点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十五”我省史学研究的回顾

  (一)一般情况

  1、成果丰富,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省史学界有优良的学术传统,长期以来,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研究,又吸收、借鉴境外史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立足学科前沿,体现广东特色,踏踏实实从事研究,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史学研究的环境宽松,史学工作者心情舒畅,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省全体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十五”规划期间(2000年以来),我省史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据初步统计,共出版专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超过1500篇,我省史学工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在我省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艺术史研究》(中大)、《历史人类学学刊》(中大)、《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的史学文章,不少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完成或确立各类研究项目超过150项,其中属于历史类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9项。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我省获历史学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两个。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以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方面,我省史学界在全国大概处于中间偏上的水平。几所大学的历史系都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的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总体而言,过去5年以来,我省史学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有的优势专业继续发展并得以保持;研究方向与领域不断扩大;新辟研究领域在追踪学术前沿的起步中出现良好开端;继承史学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方法出现可贵创新。

  2、研究条件进一步改善

  我省史学界的研究条件和外部环境也越来越改善,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张德江等省委主要领导经常对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各级职能部门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省高校的历史学科,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研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历史系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孙中山研究所都各自有优长学科,有的还成为某一领域的学术重镇。我省史学工作者还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英国等国家的历史学家进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广东的史学界在境外取得良好的声誉。

  3、史学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

  我省原来在国内外学术界知名的老学者如蔡鸿生(中外关系史)、姜伯勤(中国古代史、艺术史)、邱树森(中国古代史)、张磊、黄彦、林家有(三人均是孙中山研究专家)、赵春晨(岭南文化史)等继续取得新成果,而一批新的中年学者如陈春声(中国古代史)、刘志伟(中国古代史)、陈长琦(中国古代史)、李庆新(中国古代史)、桑兵(中国近现代史)、吴义雄(中国近现代史)、左双文(中国近现代史)、崔丕(国际关系史)、汤开建(澳门史)等,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各高等院校历史系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注意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史学界培养了大批新人。吴义雄、关晓红(中山大学)的学位论文先后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集中反映了我省史学人才培养的成绩。目前一批30至40岁的学者已逐渐成长为新的学术骨干。

  4、史学研究为广东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张德江书记到广东主持工作以来,曾多次指出:广东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却有很多非常宝贵的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这些资源和优势,在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利用。我省史学界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对岭南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并承担了一些实际工作的具体课题,例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对岭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摸底的报告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并立项开展调查。我省史学工作者对广东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了大量积极建议和意见。如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长期合作共建,堪称史学界与文博单位合作的典范。史学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为普及历史知识、宣传岭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