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岭南文史》 作者:邱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史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解放以后,陈寅恪、陈序经、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一批著名史学家在我省从事史学研究与教

  (二)历史学各二级学科的主要进展

  1、中国古代史研究:三大主题

  过去5年内,我省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古代宗教、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区域社会经济三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中山大学敦煌学研究室利用敦煌文献,通过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古代宗教进行深入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姜伯勤的《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王承文的《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和林悟殊的《唐代景教再研究》、《唐代三夷教研究》等。还有学者对明清之际澳门与中国天主教传播的关系、明清之际天主教各修会的经费来源等课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文化,提供了多维视角。

  过去5年内,我省史学界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并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研究中,既关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如黄老思想、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研究,着力探讨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努力探索与把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还开展了对政治过程的研究,运用政治分析理论解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解析统治阶级、统治阶层、权力中心与政治过程的关系及其作用。在唐宋政治史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对地方政治制度的研究,如通过对唐代方镇、使府僚佐的研究,以揭示唐代地方政治运作的规律;通过对宋代乡村管理制度的考证与研究,以求揭示封建王朝将政治意图贯彻于社会阶层、管理社会的过程。在明清政治史研究中,主要侧重于明清政治制度史的综合研究,包括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官员职前培训制度、官员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主要权力核心内阁制度与督抚制度的起源研究等。代表性的成果有陈长琦的《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关文发、颜广文合著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以及关文发、陈长琦、颜广文等合著的《中国监察制度研究》等。

  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是我省史学界的一个传统优势领域。近5年来,通过借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区域研究为突破口,此领域的研究仍保持着领先地位。有学者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的个案考察,深度解读了明清时期华南社会与文化,如刘志伟教授的《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等论文;也有通过对民间文献如族谱、碑刻等的具体分析,探讨宏观历史视野下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如陈春声、陈树良的论文《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同时,明清经济史的研究呈现一种与社会生活史、政治史相结合的趋势。有研究从珠江三角洲沙田与民田的格局探讨地方社会的秩序;有研究透过食盐专卖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考察地方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微妙关系;也有通过移民现象考察明清地方社会变迁的研究。此领域的研究比较注重具体个案的分析,运用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仍侧重文献与史料的分析,也不失宏观叙事的视野和整体史的关怀,为扩展和深化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展示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此外,秦汉史、宋元史等领域也有新的成果出现,如曹旅宁的《秦律新探》、曹家齐的《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张其凡的《宋代史》、王的《完颜金行政地理》等。

  2、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立足广东,放眼全国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是我省历史学的优势领域。过去5年以来,我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继承已有的丰富的学术积累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一方面围绕近现代广东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探究;另一方面,以广东的实例进一步深化了近代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2001年我省学者提交武汉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多篇论文体现了这些特点。

  我省是孙中山研究的重镇,有着雄厚的学术力量、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良的学术传统。过去5年内,孙中山的研究仍是我省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几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省成功举办之外,也有不少论著问世,主要有林家有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段云章的《孙中山对国内情势的审视》、李吉奎的《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周兴樑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桑兵的《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以及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等编的《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等。

  广东本身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过去5年内,我省史学界对近代广东地方社会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政治方面,以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研究最为突出,主要成果有丁身尊主编的《广东民国史》、肖自力的《陈济棠》、郑泽隆的《军人从政——抗战时期的李汉魂》等。关于近代广东经济,有张晓辉的《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对近代广东社会团体、地方社会秩序和粤港澳经济关系等问题,我省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在思想文化方面,基督教传教、南方学术文化、岭南维新思想等课题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赵春晨的《基督教与近代岭南社会》、吴义雄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宋德华的《岭南维新思想述论》、赵立彬的《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等。

  “十五”期间,我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充分利用广东与华南的实例,转变视角,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也有较大的推进。代表性成果有桑兵的《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等。

  近代学术史的研究是“十五”期间我省史学研究的一大亮点。我省学者从近代国学与汉学的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近代学术的转化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并进而引导了对近代制度与知识转型研究的展开,主要成果有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者交往录》与孙宏云的《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7)》、李绪柏的《清代广东朴学研究》等。

  3、世界史研究:区域国别史和专题史并进

  “十五”期间,我省世界史研究在区域国别史和冷战史、华人华侨史等专题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区域国别史研究重点探讨的是欧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其中包括:法国和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期间的政治与社会、中世纪基督教的变异及其东传、中世纪和近代的婚姻家庭转型、中西传统文化及思想的交流与比较等等。通过对欧亚大陆两端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探寻东西方社会由传统向近现代演变的特殊道路及一般规律。某些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占有明显的优势,如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法国中世纪和近代的民族形成问题、英国早期近代的流民问题及西欧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女性问题等研究,均在同行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