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岭南文史》 作者:邱捷 查看:
三、今后发展的趋势、重点与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根据“十五”执行情况,结合我省史学研究的实际条件和顺应当今史学研究的总体趋势,“十一五”期间我省史学研究的趋势与重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方法的探索,进一步尝试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以跨学科的合作,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
历史人类学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必要,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除了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外,口述史的研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既要加强利用各地“文史资料”广泛收集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也要有计划地推行一些口述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抢救史料。
2、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扩大现有馆藏、库藏文献的可利用性。
文献史料仍是史学研究的第一要素,由于广东存有的各种文献很分散、零落,严重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且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史迹消失、存世文献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极需要加大投入,组织开发、整理利用。
3、加强对华南区域社会历史的研究。
通过考古学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岭南史前考古学与现代中国人起源问题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进而探讨岭南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结合文献与考古发现,探讨秦汉以来,岭南地方社会发展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近现代广东地方社会经济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转型背景下,广东地方社会变动历史的研究,包括城市发展变化(尤其是广州)、乡村变迁的历史。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在近代中国,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特色,相比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的研究,珠三角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对建设和谐社会、扩大改革开放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4、扩大研究领域和视野,眼光向下,在关注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注意对社会生活史、下层平民生活状况历史的研究,在整体史观和长时段视野下解剖小社区的历史。
近年史学界新兴不少学科门类,如社会史学、人口史学、生态史学、心理史学、城市史学、影视史学、生命史学等等,我省史学界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当借鉴其新式方法,结合本省的实际,做些回应,以扩大史学研究的视野,尽量展示史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5、继续保持传统优长领域的优势,以创新思维,大力发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进一步完善对一些有丰富学术积累的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孙中山的研究、岭南学术文化的研究、鸦片战争的研究等。广东与台湾有特殊密切的关系,粤台关系史是一个亟待发展并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领域。
6、重视和发扬史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一方面,对今天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有意识地通过历史经验寻找答案,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广东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向;另一方面,通过厚积薄发的方式生产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历史普及作品,使历史研究与社会生活、大众文化消费发生密切的联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大众对历史学知识的需求。
7、鼓励学术批评,有效调配学术资源,大力支持创新性强的研究,切实阻止有限资源消耗于低层次的重复研究中;准确运用奖励机制,真正激励年轻有活力、有创新性、有社会影响、有学术贡献的研究。
(作者邱捷,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历史学科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