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学术探索 作者:杨天石 查看:
1937年的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作战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其后的南京之战实际上是它的尾声。两次战争时间相连,地区相连,可以看作是一次大战役的两个不同阶段。
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长期对日本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摸不清日方底细,方针难定,当日日记云:“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逼我屈服乎?抑将与宋哲元为难乎?迫使华北独立乎?我之应战此其时乎?然此时倭实无与我开战之利也。”次日,他一面派遣中央军北上,支持第29军军长宋哲元部“守土抗战”,同时电复北平市长秦德纯等“应先具必战与牺,牲之决心,及继续准备,积极不懈,而后可以不丧主权之原则与之交涉”。
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因此,在国民政府内外,都有一部分人积极主和,或者设法推迟大战时间。在国民政府内部,以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徐永昌为代表。他认为,中日空军力量之比尚不足一比三,抗战准备至少尚需六个月。7月14日,徐永昌致函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主张“和平仍须努力求之”。15日,徐致电阎锡山“请为和平运动”。18日,又托人转告外交部长王宠惠“在能容忍的情势下总向和平途径为上计”。何应钦同意徐永昌的意见,建议徐向时在庐山的蒋介石陈述。21日,徐永昌致函蒋介石称“对日如能容忍,总以努力容忍为是。盖大战一开,无论有无第三国加入,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其后日本系工业国,容易恢复,我则反是,实有分崩不可收拾之危险。”24日,他又向蒋介石建言“勿忘忍是一件很难挨的事。”
在知识阶层中,北京大学校长蒋孟麟和教授胡适等都主张“忍痛求和”,认为“与其战败而求和,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为此,胡适两次面见蒋介石。7月30日,他向蒋提出“外交路线,不可断”。8月6日,胡适要求在大战之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他在面交蒋介石的书面建议中提出:近卫内阁可以与谈,机会不可失;日本财政有基本困难,有和平希望;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易毁坏。将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希望。胡适希望经过努力,能在中日间维持50年的和平。
和战是攸关国家命运、前途的大计,蒋介石不能没有矛盾。7月12日,蒋介石与汪精卫商谈,声称“倭寇关东军已到天津,内阁宣言动员”,“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当晚,蒋介石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作持久战,同时严令制止与日方的妥协行为。16日,蒋介石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讨论“应战宣言”。该《宣言》空前坚决地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但是,对于这份宣言应否发表,何时发表,众议不一,蒋介石自己也犹豫不定。16日日记云“此宣言发表,其影响究为利为害?”17日日记云“倭寇使用不战而屈之惯技暴露无余,我必以战而不屈之决心待之,或可制彼凶暴,消弭战祸乎?且我表示决心之文书,似已到其时矣!”19日,蒋介石决定排除阻力,公开发表“应战宣言”。日记云“人人以为可危,阻不欲发,我则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但当一意应战,核发战斗序列,不当再作回旋之想矣。”为了减少这份《宣言》的冲击力,他将之改称为“谈话”。
庐山谈话的措辞空前激烈,但是,蒋介石并没有下决心关闭“和平解决”的大门,所以同时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此后,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扩展,蒋介石的抗战决心逐渐坚决。27日,日军全面进攻北平附近的通州等地,蒋介石日记云“遭必不能免之战祸,当一意作战,勿再作避战之想。”“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余一身负之。毋愧领袖。”28日,日本政府下令长江沿岸近三万日本侨民撤离,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迹象。同日,第29军军长佟麟阁在防守北平南郊战斗中阵亡,中国军队撤出北平。次日凌晨,天津守军主动进攻当地日军,日军调兵增援,中国军队因伤亡严重,于30日撤离天津。中国北方两个最大的城市的丧失使蒋介石感觉到,再不抗战,必将遭致全国反对。8月4日日记云:“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蒋介石认为:中国方面虽多弱点,例如组织不健全,准备未完全等,在此情况下抗战,存在很大危险,但日本“外表横暴”,而“内部虚弱”,“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为我民族之人格计苟能振起民族精神,未始不可转危为安,因祸得福也”。7日,蒋介石召开国防会议,会上,何应钦报告军事准备情形,提出第一期拟动员100万人投入作战,其中,冀、鲁、豫方面约60万人,热、察、绥方面约15万人,闽粤方面约15万人,江浙方面约10万人,可见,当时尚未将上海地区视为主战场。何陈述的困难有财政开支扩大,枪械、子弹勉强可供六个月之需,防御工事未完成,空军机械不足等。蒋介石在谈话中对胡适主张颇有讥刺,参谋总长程潜甚至指责胡适为“汉奸”。会议决定“积极抗战与备战”。通过此次会议,抗战遂被正式确定为国策。
当时,蒋介石估计中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战期大约一年。他决定“以战术补正武器之不足,以战略补正战术之缺点,使倭敌处处陷于被动地位”,从而争取战争的胜利。8月13日,淞沪之战爆发。
中国军队力图“先发制人”,但缺乏重武器,攻坚战未能取胜
上海处于东海之滨,距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不过300公里。1932年5月的中日《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在上海只能由“保安队”维持秩序,而日军则可在上海公共租界及吴淞、江湾、闸北等地驻兵,建立据点。为防止日军自上海入侵,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Alexandervon Falkenhausen)等人的建议,于1934年起密令修筑上海周边工事,在吴县、常熟等地,利用阳澄湖、淀山湖构筑主阵地——吴福(苏州——福山)线,在江阴、无锡之间构筑后方阵地——锡澄线,同时在乍浦与嘉兴之间兴建乍嘉线,以与吴福线相连。其后,又在龙华、徐家汇、江湾、大场等地构筑包围攻击阵地,并且拟有《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卢沟桥事变发生,蒋介石为加强上海防务,接受何应钦推荐,任命张治中上将为京沪警备司令。张受命后,即命所部化装为保安队入驻上海虹桥机场等处。7月30日,张治中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一旦上海情况异常“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蒋介石同意张治中的设想,复电称“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