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学术探索 作者:杨天石 查看:
忽视杭州湾北岸防务是重大的战略错误。后来蒋介石总结说:“由大场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以后,以张发奎为指挥官,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注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必须既善于组织进攻,又善于组织撤退。蒋介石下令在苏州河南岸撤退后,中国军队争相夺路,秩序混乱,作战能力丧失殆尽。郭汝瑰后来说:“淞沪战役我始终在第一线,深知三个月硬顶硬拼,伤亡虽大,士气并不低落,战斗纪律良好,只要撤下来稍事整理补充,即可再战。唯有大溃退,数日之间精锐丧尽,军纪荡然。如在敌攻占大场时,就有计划地撤退,必不致数十万大军一溃千里。”11月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南市,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
据日方统计,至11月8日止,日军在上海战场阵亡9115名,负伤31257名,合计40672名。但是,中国方面损失更大。据何应钦11月5日报告,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死伤187200人,约为日军的4倍半。更加严重的是,溃退后的军队虽然仍有庞大数量,但缺乏武器、弹药、粮食,士气低落,丧失斗志,不经整顿,已经很难再次投入战斗了。
南京:守乎?弃乎?
日军攻占上海后,军方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军队已经非常疲劳,必须休整,一种意见认为,军队虽然疲劳,但仍应攻占南京。11月7日,日军编组华中方面军,以松井石根兼任司令官,规定以苏州、嘉兴联结线为“统制线”,在此以东作战。但是,第二天,日军就兵分两路。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为主力,沿沪宁铁路线西进,一路以第10军和国崎支队为主力,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13日,日军一部在常熟白茆口登陆,声势更盛。15日,第10军幕僚会议认为,中国军队已处于溃散状态,如果把握战机,断然实施追击,20天即可占领南京。华中方面军赞同占领南京的意见,认为“现在敌军的抵抗,各阵地均极微弱”,如不继续进攻“不仅错失战机且令敌军恢复其士气,造成重整其军备的结果,恐难于彻底挫折其战斗意志”。
日军自太湖南北同时西进,威胁南京。11月13日,蒋介石决计迁都,长期抗战。日记云:“抗倭之最后地区与基本线乃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而抗倭之最大困难,乃在最后五分钟,此时应决心迁都于重庆,以实施长期抗战之计,且可不受敌军威胁,以打破敌人迫订城下之盟之妄念。”但是,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高级将领中普遍反对“固守”。有人明确表示,不应在南京作没有“军略价值之牺牲”,白崇禧主张改取游击战,刘斐主张适当抵抗之后主动撤退,只作象征性防守。蒋介石一时也拿不定主意。11月17日日记云:“南京应固守乎?放弃乎?殊令人踌躇难决。”不过,蒋介石和唐生智都认为,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墓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蒋并表示,愿自负死守之责。将领们认为统帅不宜守城,时在病中的唐生智遂自动请缨。19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刘兴中将为副司令长官,负责守卫南京,时间为三个月至一年。不过,蒋介石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7日,蒋介石巡视南京城防工事,叹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这声叹惜,正是蒋内心矛盾的表现。
淞沪之战打响后,主和之议一直未歇。9月8日,蒋介石日记云“时至今日,只有抗战到底之一法。主和派应竭力制止之。”次日日记云:“除牺牲到底外,再无其他出路。主和之见,乃书生误国之尤者,试思此时尚能议和乎!”及至淞沪战败,主和之议再盛。司法院院长居正原来坚决反对和议,力主逮捕胡适,此时转而力主向日方求和,并称:“如无人敢签字,彼愿为之!”11月21日,蒋介石处理南京战守事毕,慨叹道:“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而高级将领,亦有丧胆落魄而望和者。呜呼!若辈竟无革命精神若此,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战之为何也。”
为了守卫南京,中国统帅部的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京沪线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设工事,节节抵抗,同时抽调兵力,以一部转入沪杭线抵御向太湖南岸进军的日军一部增强南京防御能力。计划称在后续援军到达时将以皖南的广德为中心,与敌决战,在钱塘江附近歼灭日军。当时,中国军队已退至第一道国防线——吴福线,但是,这道被誉为中国兴登堡防线的国防工程却“无图可按,无钥开门,无人指示”。19日,日军进占苏州。俗话云:“兵败如山倒”。吴福线不守,中国军队主力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的安吉(属浙江)、宁国(属安徽)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1月20日,蒋介石调集第23集团军川军刘湘部五个师、两个独立旅,由四川赶到皖南广德、浙西北的泗安、长兴一线。不过,川军作战能力很低,纪律很坏“闻敌即走”并未发挥多大作用。11月23日,蒋介石到常州,召集前方将领训话,局势也并无改变。11月25日,无锡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吴兴失陷。蒋介石得悉撤退秩序不良,日记云“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29日,日军侵占宜兴。30日,日军攻陷广德,从东南、西南两个方面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同日,日方下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应与海军联合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皇命,日军分三路进攻南京。
蒋介石反对与日本议和,但不反对国际调停。早在日军金山卫登陆之际,德国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托,向蒋转达日方媾和条件,蒋介石认为,这些条件“仍以防共协定为主”“乃严词拒绝之”。24日,蒋介石曾经寄以希望的九国公约会议闭会,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性成果。12月2日,蒋介石为行“缓兵计”,再次会见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但要求先停战后谈判。6日,蒋介石得悉句容危急,决定离开南京,日记云“敌以德大使所提调停办法,不能迫我屈服,乃已决绝乎!”7日,蒋介石飞离南京。日记云“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余个人亦只有硬撑到底。”到庐山后,蒋介石即研究、制订全国总动员计划,准备在“全国被敌占领”的最坏情况下仍然坚持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