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学术探索 作者:杨天石 查看:
日军登陆后,中国方面力图阻止敌人向纵深发展。张治中在敌机猛炸下骑自行车赶赴前线,一面任命王敬久师长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部队固守原阵地,一面抽调第11师彭善在部、第98师夏楚中部北上,拒止登陆之敌。双方在罗店等地激战。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数次猛攻,虽有进展,但均未奏效。28日,守卫罗店的中国军队伤亡过半,日军第11师团占领罗店。31日,日军第3师团攻占吴淞镇。9月1日,日军精锐部队久留米第12师团等3个师团到达上海,实力大增,向中国军队发动全线攻击。9月5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及战车、炮舰、飞机联合进攻,中国第18军第98师姚子青营奋力抗战,激战至第二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蕴藻浜沿河之战“双方死亡俱奇重,浜水皆赤,所谓流血成河,显系实在景况。”据陈诚报告,该部自8月22日参战,至9月7日,仅第11、第14、第67、第98、第56五个师即伤亡官兵9039名,第6师吴淞一役,即伤亡过半。“大部受敌飞机、大炮轰炸,人枪并毁。”其36团第二连,守卫火药库“死守不退致全部轰埋土中。”
由于江岸地形有利于日本陆海空军协同作战,日军又源源增援,中国军队为减少损失,只能主动退守。参谋史说后来回忆说:“日军在长江沿岸及黄浦江沿岸继续登陆,与我军一个点一个点地争夺,往往日军白昼占去,夜间我又夺回。”“在日军舰炮火下,伤亡惨重,往往一个部队,不到几天就伤亡殆尽地换下来了。我亲眼看见教导总队那个团,整整齐齐地上去,下来时,只剩下几付伙食担子。”9月10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11日,第9集团军奉命向北站、江湾等地转移。
反登陆战争失利,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增加。9月11日,自青岛调来的日军天谷支队进入月浦镇。12日,由华北方面军转调的后备步兵10个大队陆续抵达上海战场。14日,自台湾调来的重藤支队登陆。中国军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
为维护中苏交通线,蒋介石决定吸引日军改变主战场;为配合外交斗争,蒋介石决定坚守上海
9月11日以后,中国军队转入顽强的守卫战。
作为淞沪战场的最高统帅,蒋介石最先感到了中国军队的不利态势。8月28日,罗店失陷,蒋介石日记云“近日战局,渐转劣势,人心乃动摇矣。”31日,吴淞失守,蒋介石再次在日记中表示“我军转入被动地位矣。”在这一形势下,蒋介石不得不重新思考,仗将如何打下去。9月2日日记云:“敌之战略,其弱点乃以支战场为主战场,其战争全在消极,且立于被动地位,故我之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彼愈进愈穷,进退维谷,不难旷日持久,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这则日记说明,尽管上海战场形势不利,但蒋介石决定“全力贯注一点”,在上海长期拖住日军。其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作战组长刘斐等向蒋提出,淞沪会战应“适可而止”,部队应及时向吴福线国防工事转移。蒋介石一度接受这一意见下,令执行但第二天又决定收回命令。同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我今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以为长期抗战乎?”两种方案,前者意味着在上海和日军决出胜负,后者意味着向吴福线转移。这则日记,说明蒋对自己的战略决定有过犹疑。但是,这一时期,蒋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部队正陆续到达淞沪战场,因此,蒋仍然决定长期坚守上海。其日记云“各部虽死伤大半,然不支撑到底,何以慑服倭寇?”16、17日,日军发动总攻击,中方阵地动摇,前线指挥官向蒋要求撤退,蒋严令死守,并亲往昆山督师。21日,蒋介石调整部署,将中国军队分为右翼、中央、左翼三个作战军。右翼军以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第8、第10两个集团军;中央军以朱绍良代替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第9集团军;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15、第19两个集团军。
当时,中苏之间的枪械、弹药有两条运输线。一条是经外蒙古、内蒙古、山西大同至内地,一条经新疆、甘肃、山西,连接陇海路。9月11日,大同失陷,蒋介石极为震痛,在日记中激烈地批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责他未能守住大同阵地“使苏俄运械交通更为困难其罪甚于宋哲元之失平津,可痛之至!”26日,蒋介石得悉平汉线中国军队溃退,河北沧州不守,估计日军将进攻河南郑州,中俄之间的第二条联络线有可能截断,决定加强上海战场,吸引日军主力。27日,蒋介石决定四项抗敌策略:“一、引其在南方战场为主战场;二、击其一点;三、持久;四、(沿太行山脉侧面阵地)由晋出击。”10月8日,蒋介石决定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加入上海战场。10月15日日记云“相持半年,迟至明年三月,倭国若无内乱,必有外患,须忍之。”17日,蒋介石到苏州督师。次日,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发动总反攻。
蒋介石之所以决定坚守上海,一是听从他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的意见。上海战争爆发不久,法肯豪森就向他提出,上海是与世界联系的通道,必须长期保持。二是为了减轻华北战场的压力,维护中苏交通线。三是为了配合外交斗争,争取对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有较好的影响。《九国公约》签署于1922年2月,其签字国为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等九国。该条约表示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强调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与中国的门户开放。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即向国联申诉,要求“谴责日本是侵略者”。国联没有采纳中国的要求,提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讨论。10月16日,比利时向有关19国发出邀请,初定同月30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通过该次会议“使各国怒敌而作经济制裁并促使美、英允俄参战”。因此,蒋希望在该会召开之前,上海战场能有较好的战绩,至少,要能坚守上海。据唐生智回忆,蒋介石曾向他表示:“上海这一仗,要打给外国人看看。”同月22日,蒋介石通电全军将士,说明九国公约会议即将举行,全体将士“尤当特别努力,加倍奋励”“于此,时机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国际地位与友邦同情”。为此,蒋介石向全国各地普遍调兵。24日,蒋致电云南省主席龙云,询问滇军出发各部到达何处,要龙命令该军“兼程急进,望能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初到沪参战”,急图在会前有所表现的企图跃然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