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学术探索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

  日本政府采取对应措施,不断从华北、东北及国内向上海战场增兵。10月1日,日首相近卫、陆相杉山、海相米内、外相广田会议,通过《中日战争处理纲要》,决定发动10月攻势,扩大华北和华中战局,将中国军队分别驱逐至河北省及原上海停战协定规定区域以外,迫使南京政府议和,结束战争。此后,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17日,日本陆军省限令上海作战部队在《九国公约》签字国会前攻克闸北、南翔、嘉定一带。

  双方既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较量,战场上的拼杀自然更加激烈。10月21日,广西增援部队第21集团军军长廖磊率部到沪,向蕴藻浜沿河之敌发起全线反攻。桂军作战勇敢,但武器落后,缺乏与现代化武装的日军作战经验,未能挽救危局。22日蒋介石日记云“满拟以桂军加入战线,为持久之计,不料反因桂军挫败,而退至走马塘之线,战局顿形动摇,殊所失望。”次日,桂军因伤亡过大,撤至京沪铁路以南地区整理。其他部队也伤亡惨重,第33师打到官兵仅剩十分之一,师长负伤,旅长失踪。25日,中央军第78军第18师师长朱耀华部防地为日军突破,朱军放弃位于上海西北的战略要地大场。至此,蒋介石才觉得“不能不变换阵地”,决定命中国军队作有限度的撤退,转移至苏州河南岸。但是为了给世人留下仍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印象,他决定在闸北“留一团死守,以感动中外人心”。27日夜,第88师第524团团副谢晋元奉命率部留守闸北四行仓库,演出了800壮士(实只400人)孤军抗敌的悲壮一幕。31日,该团退入上海公共租界,坚持至1941年12月18日。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消耗战,但是,他提出的战略原则却是防守战。8月18日,他发表《告抗战将士第二书》,主张“敌攻我守,待其气衰力竭,我即乘胜出击。”“要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以深沟高垒厚壁,粉碎敌人进攻。”9月13日,蒋介石手拟《告各战区全军将士文》,再次强调固守“虽至最后之一兵,一弹,亦必在阵中抗战到底”。10月28日,他在松江召开军事会议,仍然表示:“要严密纵深配备,强固阵地工事”“要不怕阵地毁灭不怕牺牲一切”“我们已移至沪战最后一线大家应抱定牺牲的决心,抵死固守,誓与上海共存亡。”

  要杀敌卫国,自然需要强调牺牲精神,但敌人拥有海、空优势,配备重武器,呆板的防守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最终也难以守住阵地。当时,日方有各种飞机1500架,而中国仅有战斗机、轰炸机300架。8月24日,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云“连日敌机甚为活跃,全日在各处轰炸,毫无间断,我军日间几无活动余地,威胁甚大。”白崇禧也表示“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长期抵抗,须另有打算。”淞沪之战,中国军队士气旺盛,英勇抗敌,但蒋介石单纯防御,将几十万精锐密集于长江南岸狭长地区内,层层设防,硬打死拼,大量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是很愚蠢的作战方法。第二年,蒋介石回顾淞沪战役,就曾自我检讨,认为自己没有在九国公约会议之前,及早退兵于吴福线、乍嘉线阵地“而于筋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坚强之过也”。

  “坚强”是好事,但不顾条件“坚强”太过没有任何灵活性,就是执拗了。

  蒋介石的大失误,忽视杭州湾防务

  日军最初制订的作战计划是:在上海西北的白茆口和西南的杭州湾登陆,占有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带。为此,日军早就对杭州湾实施侦察,收集地志资料。金山卫水深,可停舰艇,又有利于登陆的沙滩,明代倭寇扰浙时,即在此登陆。8月20日,蒋介石得报,金山卫有日本水兵登陆侦察,指令“严防”。10月18日,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组情报提出,日军有在杭州湾登陆企图,但估计登陆部队最多一个师,不会对上海战局有什么影响。倒是张发奎有警觉,亲到当地巡察,并配置了兵力:以第63师担任乍浦、澉浦防务,以第62师担任全公亭、金山嘴防务。10月26日,中央军撤到苏州河南岸后,浦东防务紧张,张发奎遂将第62师主力调防浦东,当地仅余该师少数兵员,实力空虚。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在舰炮掩护下,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因兵力悬殊,无法阻挡。中国统帅部急令已调浦东第62师的主力回兵,会同新到枫泾的第79师合力反击,并令从河南调来、新到青浦的第67军向松江推进。蒋介石希望借此稳住阵地。6日,蒋介石日记云“如我:军能站稳现有阵地,三日以后当无危险矣。”但是,由于天雨泥泞,加上日机轰炸,中国部队行动迟缓,日军后续部队源源登陆。第67军从河南调来,尚未集中,即遭敌各个击破。8日,松江失陷,这样,退守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侧背受敌,有被围歼危险。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上海战场中国军队的侧背受到严重威胁,有可能陷入包围,使退却无路,全军覆没。有鉴于此,白崇禧再次向蒋介石提议,中国军队向吴福线后撤。11月7日,朱绍良、何应钦等也提出“已到不能不后撤之时会”。蒋介石权衡利害,这才认识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日记云“保持战斗力以图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以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则当以前者为重。”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但是,他仍然担心此举会对《九国公约》会议造成不良影响,痛苦地写道“借此战略关系而撤退,使敌知我非为力尽而退,则不敢穷追与再攻,是于将来之战局有利,然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影响,其不良必甚大,使此心苦痛不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