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无业游民与政府救助行为(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3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2000年第6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首先,大量垦辟荒地。1903年,清政府命令各地“将官荒民荒,切实厘剔清楚”(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第5107页。)。1906年,光绪帝又谕令各省督抚“通饬各属,详查所管地方官民各荒,并气候土宜,限一年内,无论远近,绘图造册,悉数报部”(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第5602页。)。为了促使放荒招垦政策的有效实行,清政府还设立了专门垦务机构,制定了奖励措施。放荒招垦政策推行的结果,使清末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据1910年各省报农工商部垦荒面积,计“73721425亩又124处”(注: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四),卷378,实业1,考11246页。)。荒地的大量开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无业游民的再就业。
其次,开办技术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以教代养、教养兼施。晚清工艺局所的普遍推广是在清末“新政”时期,从1902年开始,清政府中央及各省、府、州、县掀起了一股创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1902年,清政府商部设立了京师工艺局,以“树全国艺事之模型,为各省劝工之倡导,现招生徒500人,分隶各科,责成工师,认真指授,就所学之难易,分别二年一年毕业”,同时局内附设讲堂,对学徒授以普通教育。学徒毕业之后,“除由本局留用外,凡顺直各属所设工艺等局,准其聘往传授,以振工业,而广师资”(注:《农工商部工艺局扩充试办章程》,《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11页。)。在农工商部工艺局的带动下,20世纪初年各省都相继开办了招收贫寒学徒的工艺传习机构,其简要情况如下表:
表2:清末中央及各省主要工艺传习机构简表(注:本表主要据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05—576页。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实业一至九,考11239—11343页有关资料,备注栏中有关省份工艺传习机构的数字系1913年实存数,其绝大部分为清末年间设立。)

上表只是中央和省级工艺传习机构的示例,实际上,中央及各省具有政府救助性质的工艺传习机构还很多,据《世界年鉴》记载,1913年直隶、奉天、吉林等22省共有各级工艺厂、所523处,如果加上具有工艺传习性质的各种工艺局,总数多达751处(注: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76页。),这些绝大部分为晚清时期所设。此外,还设立了八旗驻防工艺传习机构,如1908年的北京首善工艺厂,开办经费185000两,学徒都来自八旗子弟,同年成立的湖北荆州八旗工艺厂也是专招旗人入学(注:《荆州;将军恩存等奏筹办驻防工艺场厂》光绪34年(1908)4月初7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73页。)。陕西驻防工艺传习所,“选取八旗聪颖子弟入所学习,养成工艺人才,为振兴实业初基,即为八旗自强本计”,该所共设四科,招收学徒80名(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64页。)。徐世昌在锦州设立锦州八旗工艺分厂,“专取旗丁入厂学习,定额100名,先就本地所宜,暂设毡毯皮革专科”(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68页。)。还有一些在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大规模工艺传习机构,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6年令工业学堂监督程颂万筹设“广艺兴公司”,由留日工业学生徐自新出资3000两,购回日本各种手工艺机械,招收学徒100余人,学习造纸、印刷、木工、漆工、绒绣等工艺(注:参看《东方杂志》第三卷第10期、第四卷第6期。)。还有专门招收女学徒的工艺传习机构,1905年,周学熙“就天津广仁堂创设工厂,延订女工师,教授贫寒妇女,学习制玲珑西式花鞭,并机器缝纫、插花、刺绣等项手艺,兼授修身、书、算等课,俾具普通知识,有自瞻自家之资格”(注:周学熙:《详直督袁世凯复陈筹办工艺情形文》,《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