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洋务派及洋务知识分子虽然已经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社会力量,但始终是传统社会中的少数,而且时时受到顽固派的攻击和刁难。顽固派的活动,直接左右着洋务文化的消长。所以,在考察洋务文化的社会机制时,必须将顽固派考虑进来。顽固派不顾世界潮流,闭关自守,时刻梦想恢复封建社会昔日的辉煌,是一批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从维护传统的封建文化的角度出发,一开始就就敏感地认识到了洋务事业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解作用,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结果必然是“坏人心”,“崇繁华”,“溃夷夏之防”。他们公开打出的旗号是“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具体提出的问题是:(1)办洋务会使人们“好利忘义”,“礼教不正”,功利思想泛滥,道德水准下降;(20办洋务会引导士人大读西方之书,不利于维护“尧舜周公孔孟之道”;(3)办洋务会“夺民生计”,引起社会不稳,清朝统治受到挑战。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问题是洋务运动中必然会遇到的,从顽固派的立场去看,的确抓得很准。而且,他们从封建王朝安身立命的大是大非的角度去提出问题,让身为封建君王臣子的洋务派无法正面回答。因为洋务运动的最后结果肯定会“用夷变夏”,肯定会挖开封建社会的墙角,让“人心不古”,崇尚功利,道德下滑,社会动荡。因此,洋务派虽然在同文馆、办海防、造轮船、修铁路等具体问题的论战中压倒了顽固派,但始终不敢回答顽固派提出的“用夷变夏”、“动摇孔孟”等核心问题,他们只能毫无气力地去讲办洋务不但不会影响“夷夏之防”,反而能维护“孔孟之道”。薛福成就反复强调:
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藐视中华。吾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复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渐被乎八荒,是乃所谓用夏变夷者也。
这里将办洋务和“卫道”扯到了一起,甚至讲办洋务是“用夏变夷”,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强词夺理,当然不能让顽固派心悦诚服。不过,平心去想,洋务官僚及其知识分子也只能这样装傻充楞、问东答西,因为涉及封建社会带根本性的思想理论问题是无法公开去碰的。他们在学理上的混乱,以及在顽固派面前的软弱无力,大大降低了洋务文化的革新力度。
三、洋务文化生成的文化机制
洋务文化所依托的文化资源,一是由欧美传入的西学;二是中国传统的中学。中学和西学的互动,以及融合后的变异,成为决定洋务文化面貌的思想文化基础。不过,在那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谓西学,仅以科技文化为主,略及一点社会政治文化;所谓中学,则以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为骨干,又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变形;所谓变异,就是在中学的“体”上嫁接了西学的“用”,在“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冲击无法成为“用”的根基的“体”,出现了所谓“不中不西”的近代新学。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输入西学的主要渠道是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着陆中国的西方文化少得可怜。1840年到1860年的20年中,传教士翻译出版的西书仅434种,加上鸦片战争前出版的134种,也不到500种;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办的新式学堂也不过50余所,且学生数量少,还不到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