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 作者:朱英 查看:
上海的文人学者也无法否认自己所具有的“商人”气息,但仍以机智的“海派”风格,对京派的指责作出了回击性的抗辩。他们并不从正面为海派辩诬,而是指出海派的某些缺点在京派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海派能坦然面对,不稍掩饰,京派则试图多方回避,用虚假的伦理加以掩盖。曹聚仁即曾阐明:“知道不能掩饰了,索性把尾巴拖出来,这是海派,扭扭捏捏,还想把外衣加长,把尾巴盖住,这是京派”他还指出:海派固然有缺陷,但京派也是如此, 因而要使中国文化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对海派与京派的陋习均颁加以扫荡。只有“英勇地 扫荡了海派,也扫荡了京派,方能开辟新文艺的路来”。这种气势也显示了派海的某种海量风格。所谓海派文化,正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酝酿形成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上海地方特色和商业化色彩甚浓的新型文化。
还应指出,在近代的上海,语言的变化即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中西语言混杂的“洋泾浜语的出现,并且很快成为上海人的时髦用语,被称作是海派方言而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内容。如果追溯“洋径浜语”出现的渊源,可以发现它与上海的商人与商业贸易也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确切地说,“洋泾浜语”最初就是上海商人在与洋商交易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半生不熟的英语。它是用汉语中的近音字为英语单词标音,使英语读音汉语化。所谓“洋泾浜”原是上海租界的一条界河,地处今日上海的延安东路。当时,上海的商人聚集此地与洋商接洽生意,用发音结巴不清、混杂着中国语法的英语,加上各种手势的比划,与洋商讨价还价。久而久之,这种中西语言混杂的“夹生英语也有较为固定的表达格式,并越出商业贸易的使用范围,成为十里洋场中一种颇为时尚的交际语。这种“洋泾浜语”在近代上海广泛使用之后,即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体现近代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时,也是使海派文化受人指责的原因之一。除上海人之外,一般中国人都对这种不中不西的“洋泾浜语”颇为反感和讨厌,因而以鄙视 的目光谴责“海派教授对话必用洋语”,井嘲笑上海租界的“高等华人不成文法,低等华人讲洋泾浜”。在今天的上海,“洋泾浜”似乎也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指某人某物的不伦不类,某人如果被说成是具有“洋泾浜”性格,就意味着此人不但言语卑琐,而且带有某种“西崽”相。但在近代的上海,由商业用语而推广开来的“洋泾浜语”,却是上海人在社交场合中的时髦语言,这也反映了上海商人和商业对海派文化形或所产生的多重影响。
二、近代上海商业与海派文化的发展
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虽因其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受到正统势力的指责和嘲讽,但却井未由此而改变原有的特色,仍继续按既定的方向发展,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在海派文化的发展过程,商人势力及商业行为也仍然不断对其产生更为突出的影响。
从实际情况看,在上海商人和商业化社会趋向影响下形成的海派文化,因面向平民大众,注重随时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加上具有开放、创新、务实、善变等灵活性,其发展的空间较诸传统的精英文化乃至其他一般文化都更为广阔。同时又因其易为平民大众所接受,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更为广泛,以至对高雅的精英文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神击和挑战。此外,海派文化自身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模式,它所具的兼容与多元特点,还使得近代上海的文化发展出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例如,在作为海派文化滥筋领域的上海绘画界, 其发展趋势即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海派文化的后来居上之势晚清时期,上海的画派晟初被画坛讥称为不人流的“海上画派”,似乎颇有不屑一顾的轻蔑之意。然而,上海画派却在商业化的社会中迅速崛起,出现了许多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声名卓著的画家,使整个画坛不得不刮 目相看。其中既有以任熊为首,包括任薰、任颐(伯年)、任预在内的著名“四任画家,有像吴昌顶这样被称为“后海派”的大家。其追随者甚众,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名画家都对他推崇备至。即使是以擅长仕女画和年画的海派画家,也逐渐为画坛另眼看待。例如对年画创作颇有独到之处的钱惠安,还曾被推荐为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会长。除此之外,上海还有其他许多画家风格各异,可独自成为一派。因而有人感概地指出:“ 近世以来上海画坛之盛,画派之多,为画史所罕见。”此后的海派画家传人中,有的更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大师。如在上海居住氏达30年之久的黄宾虹,即是一代山水画大师,其绘画作品达到了“墨中见笔笔含墨”的高难度技巧。另一位画家大师齐白石,实际上也是海上画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近代上海海派京剧的发展,几乎有着与“海上画派”相似的经历。海派京剧的特点初显之后, 所受到的指责是十分强烈的。“重色不重艺”,是海派京剧所受指责较多,而其自身也无法否认的现象。鲁迅也曾在《上悔文艺之一瞥》中说过,上海人把上海的张园当作《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而且把婊子视为十二金钗,这表明海派在初期确有容易受人指责之处。但是, 海派京剧却以其对传统京剧的不断创新改良受到上海市民大众的欢迎。因而它尽管为正统京剧界所非议,却迎合了近代上海商业化社会的需求,即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所以海派京剧不仅在近代的上海长盛不衰,而且逐渐剔除槽粕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影响及于全国,并吸引了许多声望卓著的京剧名角群趋上海。如谭鑫培、梅兰芳等人,都长期驻上海 出。因此,上海获得了“梨园之盛,甲于天下”的美称。海派京剧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京剧的振兴也不无启迪,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京剧,其生命力首先在于拥有观众,如果只是一昧注重保持传统国粹的高雅,忽视吸引观以至失去观众,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就难以得到不断发展,其生存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应该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观众的需求,对传统京剧进行创新和改革,否则将无法改变其在目前所处的困境。
近代的上海,又是文化商人最多的城市。正是他们在上海创造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文化市场,不仅推动了悔派文化的发展,而且使请末民初的上海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