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刍议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自史前时代起,亚洲东部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摇篮之一。
所谓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即“汉字”(符号signs)的同一。
这个“符号”的亚洲便是其区别于亚洲其它文明区域的最显著的特点。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
汉字新语是汉字文化在外来文化刺激下的创造,故探讨汉字文化在世界语文坐标系中的区位特性,就必须对作为世界诸文化圈之一的“汉字文化圈”有一基本了解。
一、“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
近代兴起的文化学和文化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是能够站在全球视角,关注诸文化的个别性与联系性,于是“文化圈说”应运而生。率先提出此说的是文化传播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格雷布内尔(F·Graebner1877—1934)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Schmidt1868—1954)在20世纪初叶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文化一次发生论”具体展开为“埃及中心主义”,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发端于埃及,并且总是只发生一次,然后沿着埃及—腓尼基—克里特—希腊迈锡尼半岛这一路线扩散开来,其它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也由这一发源地传播而来。此说陷入独断性,直接导引出欧洲中心主义,因而遭到批评与抵制。“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可以置换。在各文化圈之间,也发生强度不等的相互作用,加之各文化圈的内部矛盾运动,各文化圈的范围如变形虫般伸缩异动。“文化圈说”庶几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被普遍采用。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往往是由某一先进民族或国度组成“中心文化丛”,以其首创的文化影响周边地区,久历岁月,在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中逐渐形成。1(P10)时下学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希腊、罗马文化,从希伯莱到伊斯兰时期的闪族①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曾是具有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在颇长的时段和相当广阔的地域,形成各自的文化圈。另外还有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划分:即东地中海文化圈(后扩展为北大西洋文化圈,即俗称的西方文化圈)、西亚北非闪族文化圈(今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和中南美印地安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