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刍议(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

  文化圈可从地理、民族、语文、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加以划分。上述“东亚文化圈”,以地理属性得名,其范围约指东亚大陆及周边半岛和岛屿,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从体质人类学看,这一区域居民同属蒙古人种;从文化人类学看,这一区域居民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较早进入定居农耕生活,形成“粟麦—稻作文化圈”,又由此形成种种习俗,如使用筷子,故有“筷子文化圈”之称)等。这一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的文化圈,从泛宗教视角可称之“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而汉字千百年间在这一广袤地域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和国际文字,中国式农业及手工业技艺、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均由汉字记述与传播,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所以,这一区间最传神的称号是“汉字文化圈”。诚如饶宗颐所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2(P174

  “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些东亚民族及国家并无共同语言,除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汉人、新加坡等东南亚华人是以汉语为母语外(其间又存在差异甚大的种种方言),其它如中国的若干少数民族及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等,都各有语言,却曾经或至今仍在使用汉字或汉字型文字,并且长时期以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等汉字文化要素作为自己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读写汉字,根据汉字的书写格式和文法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例如中国人与日本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可用汉字、汉文进行“笔语”,达成一定程度的沟通。清初赴日的中国学者朱舜水(1600—1682)便以此法向日本弟子德川光国、安东省庵、安积觉等授业《朱舜水集》中收录“笔语”若干则,即为其记录。笔者1998—2001年在日本讲学期间,也有与日本友人“笔语”的多次经历。语言相异而文字相通是表意文字的汉字使用范围内所特有的现象。

  汉字文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但这一概念并非在汉字的发祥地中国提出,而是日本学者率先使用的,这正如同“丝绸之路”从汉唐长安发端,又以丝绸这一汉地物产为标志性传输商品,而术语“丝路”并非中国人拟定,却由德国地理学家、东方学家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vonRichenoden1833—1905)创制,首见于李希霍芬19世纪70年代始撰,逝世后方全部出版的五卷本《中国亲程旅行记》。

  20世纪中叶,日本人已提出“汉字文化圈”概念,昭和38年(1963平凡社出版的河野六郎执笔的《日本语の历史》多次出现此一短语,其第三章更是专门讨论“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演变。语言学家藤堂明保(1915—1985)昭和46年(1971)在光生馆出版的《汉字とその文化圈》,系统阐述“汉字文化圈”的内涵,探讨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发展历史,对这个概念予以学术界定。在此前后(昭和45—49年),日本的《历史教育》、《朝日亚洲》等刊物连续发表讨论“汉字文化圈”的文章。1974年美国汉学家开始使用“汉字文化圈”一语。1981年,日本语言学家铃木修次在中央公论社出版的《日本汉语と中国———汉字文化圈の近代化》中论及汉字文化圈在近代的演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有光、陈原等中国语言学家也采用此一概念。现在“汉字文化圈”已成为通用短语。1985年,法国汉学家汪德迈(LeonVandermeersch1928—)在中国出版《新汉文化圈》一书。该书所说“汉文化圈”,相当于“汉字文化圈”。汪德迈认为,此一文化圈的特点是:

  它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它又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一撒克逊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用于四邻的汉字。3(P1

  1988年,日本语言学家野村雅昭给“汉字文化圈”下定义:

  在东亚位置上,由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形成过去使用汉字,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的地域,总称为“汉字文化圈”。4(P219

  以汉字这一东亚地区各国共有的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其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势,已经成为中外人士竞相研究的对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