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刍议(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与东亚上述国家有别,汉字文化圈的另一成员———东南亚的城邦国家新加坡,原为马来半岛上的柔佛王国的一部分,土著使用马来语文,182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引人大量华人,汉字及汉字文化随之进入这个岛屿。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时,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三,此一比例延续至今。在新加坡,华语(即汉语)与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实行华文和英文并行的教育制度,华文书报与英文书报为国民同阅。新加坡是现代方加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度。此外,马来西亚以汉字为载体的“马华文化”方兴未艾。近十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华语大学生辩论会(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欧美著名大学代表队参加),马来亚大学代表队获得两次冠军,显示了雄厚的汉字文化功底。东南亚其它国家及欧、美、澳华人社区的汉语教学愈益兴盛,其它语系的外国人学习汉字、汉文的也日渐增多。随着汉字文化世界地位的提升,尤其是汉字母国———中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汉字及汉字文化必将进一步传播,成为丰富世界语文之林的一支生力军。
汉字在非汉语系的越、朝、日三国的传播演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原样移植,此为东亚各国的“同文时代”;二、通过借词(音意兼借)、音读(借音不借意)、训读(借意不借音)三种方法,汉字归化为本民族汉字,东亚“同文时代”结束;三、仿造阶段,如越南仿汉字造“喃字”,朝鲜仿汉字造“吏读文”,日本仿汉字造字法创“国字”,均与汉字并用;四、创造汉字型音节字母,开辟表音道路,如朝鲜的5(P80-81)“谚文”、日本的“假名”,均与汉字并用。至近代,欧西文化东渐,汉字文化圈受到挑战,语文发生种种变化,但即使在废用汉字的朝鲜半岛和越南,汉字文化的影响力仍然深广,这尤其表现在词汇层面。来自中国的汉字词在越南语汇中至今仍占相当大比例。朝鲜半岛的情况类似,韩国汉城延世大学许璧说:
韩语吸收中文词汇不但历史悠久,且其范围也非常广泛,远在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中文的许多基本词汇及不少复词就已经进入古代韩国语文中。唐宋两代,由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等所谓三国时代的汉学家到长安等地留学,与中国的交往更为频繁,韩语就有更多的机会吸收中文的词汇,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大部分汉代以前的基本词汇,也可以说是无限止地加以吸收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很多印度梵文的词汇,例如和尚、阎罗大王、刹那、佛陀、菩萨、菩提等与佛教有关的词汇也直接收进来了。……唐宋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的一千多年来,大部分的中文基本词汇和许多复词,不经任何限制,而直接进入韩文,影响到韩国语文。6
韩语吸收的汉字词,遍及各领域,使用至今,如自然现象:风、雨、云、雪、云、天、地、日、月、水;肢体:耳、目、身、手、皮、肉、骨、头、口、鼻;动植物:牛、马、羊、鱼、草、花、松、竹、梅;方位时令: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亲属称谓:父、母、子、女、祖、孙、兄、弟、姐、妹;器物:门、刀、车、船、弓、衣、屋、船、家、衣;数量:十、百、千、万、亿、兆、尺、寸、斗、升;农作物:米、麦、粟、豆、农、桑;颜色:青、黄、赤、白、黑、朱、红、绿、丹、色;伦理:道、理、孝、顺、安、平、生、育等等。6
两三千年间,汉字文化的境内传播和境外传播,形成了覆盖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这是一个富于弹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周有光先生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
如果画成一幅树形图,汉语汉字是树干,壮字和喃字是南方分枝,朝鲜文和日文是东方分枝,契丹字、女真字和西夏字是北方分枝,还有,云、贵、川、湘、桂诸省的汉字式民族文字是西南的散枝。7
这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幅形象图景。
①闪族“闪米特人”,(Semites)的简称。闪米特人是西亚和北非说闪含语系的人的泛称。古代包括巴比伦人、亚述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近代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埃塞俄比亚人。得名于《旧约·创世纪》载,闪米特人为挪亚长子闪的后裔。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3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M]。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日]野村雅昭。汉字の未来[M]。东京:筑摩书房,1988。
5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6 [韩]许璧。中日文词汇对韩文之影响[J]。语文建设通讯,(33)。
7 周有光。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演变[J]。民族语言,1989,(1)。
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