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新进展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教学与研究 2001 年第10 期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继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辛亥革命研究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由于该次会议和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
 

  继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辛亥革命研究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由于该次会议和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推动,辛亥革命研究曾掀起了两次不大不小的高潮,出版了若干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发表了一批有水平的论文,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进入新世纪之时,回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益于今后对辛亥革命的更深入研究。

  一

  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是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这十年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研究成果丰硕

  主要研究成果有陈锡祺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集》(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章开沅的《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及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林增平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湖南出版社,1991年)、金冲及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文海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磊的《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等。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更是汇集了当时研究的精华之作,成为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如:《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辛亥革命新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湖南出版社,1996年)、《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这个时期的个人学术专著不仅数量多,而且各有特色,如:朱英的《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朱宗震的《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林家有的《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沈渭滨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邱远猷、张希坡的《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饶怀民的《李燮和与沪宁光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喜所等的《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等,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新意的见解,显示了辛亥革命研究的新水平。

  (二)研究面有所扩展

  近十年来,除了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及其社团、重要的革命团体、资产阶级与农民和会党及新军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排满思潮、国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与各地军政府、辛亥时期中外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民国初年政局和“二次革命”、重要辛亥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秋瑾、张謇等)、重要史实和史料的考订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并获致新进展外,还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章开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提出“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学”的构想,强调不仅要注意人们历史活动背后的经济动因,也要注意到经济因素以外的其他社会诸因素,以至某些自然条件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即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素质以至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影响。章开沅教授以及他所影响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魂”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商会与“市民公社”、中国早期现代化等课题入手,深入到当时社会历史的深层结构,使辛亥革命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术境界。如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过去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市民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市民社会被一些学者所承认,而且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有的论者论证,清末民初出现的苏州“市民公社”,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城市自治团体,而且是具有明显的市民社会特征的市民基层自治组织。(参见屠雪华:《试论苏州市民公社的性质》,载《江海学刊》,1995(3)。)有的论者则认为清末民初的新型工商社团在组织特点上已初步具备了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市民社会的历史作用,有论者指出,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虽然发挥了一定的制衡国家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努力的不足,作用仍然有限,我们既应充分肯定当时市民社会在这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不能估计过高。(参见朱英:《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载《历史研究》,1996(4)。)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必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产生影响。其他学者还从人口、自然灾害、游民、土匪、社会风尚等方面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作了广泛的探讨,获得许多新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并由此而局限于革命运动过程的短时段,而是扩展到辛亥时期或这一时期前后的诸多领域“,辛亥革命史研究”开始转变为“辛亥革命研究”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