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新进展(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教学与研究 2001 年第10 期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继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辛亥革命研究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由于该次会议和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

  关于黄兴。过去受“孙中心观”的影响,扬孙贬黄,以孙划线,把黄兴说成是“右派”或“中间偏右”的人物,或“妥协派”,给他加了许多微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黄兴的研究不仅多了起来,而且对他的评价日益趋向客观、公正。但这不等于说黄兴的缺点、弱点就不能评论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肯定黄兴对革命的贡献的同时,也对其错误或失误进行了若干分析。长期以来围绕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展开了争鸣。一方认为,1911年11月27日汉阳失守后,黄兴主张放弃武昌,夺取南京;一方对黄兴主张放弃武昌说予以否定。两种说法对立,各有各的依据,谁也没有说服谁。有论者认为,简单地因循肯定与否定的思路,即使再有新史料的发现,似乎也不足以让两种观点趋同,要消除争论,应该变换一种思路。两种观点有一共同点,即认为主张放弃武昌是一种过失。论者通过分析,指出当年主张放弃武昌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因为武昌后来没有失守,就认为主张放弃武昌是错误的。对于有争议的史实,不应首先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功还是过的评价,而应将其置于当时的条件下探讨各种选择的历史合理性,这样,历史研究中或许会少一些公案。(参见王兴科:《放弃武昌与黄兴评价》,载《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3)。

  关于章太炎。过去有论者曾认为在孙中山组织南京临时政府后,由于没有章太炎的位置,章便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专门与同盟会作对。有的论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章太炎提出这个口号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与他没有当上官毫无关系。他提出这个口号,是基于反对“以一党组织政府”,希望尽早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其错在不理解革命党应该成为联合政府的主干和中坚,在历史急剧转变关头提出了不合时宜的口号。但同盟会的瓦解不能归咎于章太炎的口号,而应该从社会环境与革命党自身寻求蜕变的原因。(参见徐立亭:《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再评价》,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6)。

  关于袁世凯。有论者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认为中国大陆是袁世凯研究的重心,而港台地区和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学术界也有不少贡献。但是,对袁世凯的研究还未尽如人意。从广度上看,研究工作主要侧重政治表面现象的史实整理,而对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运输、行政制度等各方面则缺乏探讨,而袁氏在这些方面还是有一定建树的;从深度上看,由于缺乏新的指导思想、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方法的运用,研究工作徘徊不前。在机械、片面的思想指导下,对袁世凯的研究常常成了政治清算,袁世凯成了叛徒、卖国贼、复辟倒退的代名词。1978年以来,大陆对袁氏的研究有了新的迹象,表明人们在努力还袁世凯以真面目。但史学界对袁氏持否定态度的仍占优势,港台情况也类似。相比之下,国外的袁氏研究则突破了人物研究的传统格局。有论者呼吁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新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对袁世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重新评价。(参见张神根:《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思考》,载《史学月刊》,1993(3)。

  辛亥革命研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成绩斐然。然而从总体上看,辛亥革命研究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薄弱环节以至空白地区还很多,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讨,还有大量工作有待我们去做。我们认为,新世纪辛亥革命史研究应致力于加强或拓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继续发掘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以新材料的发现带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第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某些既有的规范认识;第三是须进一步从纵向和横向上拓展研究视角和范围;第四是实现由单一的政治史研究范式向“总体的”、“综合的”社会史研究范式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辛亥革命研究在21世纪会出现较大的突破。

  [作者简介]严昌洪(1943-),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