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2002年5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陈国庆 乔志强 查看:
其次,辛亥革命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转型进程。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其目的就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辛亥革命的胜利,大大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不少实业界人士进入政府部门或国会,如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均为实业界巨子。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必然会制定出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新政策。例如,《临时约法》就明文规定:“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同时,临时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保护工商业和奖励实业的法令、章程。如实业部拟定的《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注册费用。对于商人新设厂矿的申请,只要是“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批准,“切为保护”。[6](P333)
对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苛捐杂税,也予以废除。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更是以极大的热忱亲自投身于实业建设。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实业建设中去,他带头呼吁“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12](P145)并于1912年筹设中华实业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13]同时兼任全国铁路督办,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黄兴也与其他革命党人先后创办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湖南五金矿业股份公司等实业,并且带头组织拓殖协会,计划开发西北资源。政府的倡导,大大提高了时人兴办实业的热情。辛亥革命后兴办厂矿的活动,无论规模、声势和范围都是空前的,例如湖南“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14](P849)。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民初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仅民国元年和二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多达2001家和1249家。[15](P10)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遗憾的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使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重又陷于困境。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近代转型,迂回曲折,步履维艰。
第三,辛亥革命之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层面的近代转型尤其值得瞩目。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必然会带来思想文化的变革。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必然要被以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思想文化所替代。思想文化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层面转型的历史进程。有的学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特别指出:“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帝制打倒在地,把高高在上的皇权连同神秘莫测的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16](P533)
有的学者就辛亥革命后一系列的复辟事件,认为辛亥革命并未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对辛亥革命于思想文化转型的历史作用提出质疑。这里,我们且不论民主共和观念是否真正深入人心,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应该说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转型,思想文化转型的过程显得更为漫长和艰难,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度,表现得也就更为突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形成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滋生出中华民族保守拒变的文化心态,它强调守旧、崇古、承继、延续,造就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惰性。而且,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形成人们尊崇权威的政治心理。尊贵无比的天子,一旦突然消失,必然会使一部分人顿感政治失重,从而引起思想混乱。所有这些,都成为思想文化近代转型的无形阻力,要消除这些阻力,绝非短时之功可以奏效。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会发现辛亥革命对于近代思想文化转型,其贡献是突出的。辛亥革命之伟大,在于它不仅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由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17]
此外,辛亥革命还促进了社会风尚由旧到新的变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各种风俗习尚,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迷信思想的支配,其中某些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成为阻滞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包袱。民国初年,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教育和急风暴雨的革命洗礼,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扫除恶风陋俗,荡涤污泥浊水的运动。革命派用民主、科学、人道的新风去替代那些专制、迷信、残暴的陋俗。主要内容包括断发易服,废除跪拜之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呼,兴女学,禁缠足,倡女权等。这些措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上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多层面的,包罗宏富的社会巨变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交织,中西文化冲撞融合的历史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进程必将是一条满布荆棘的艰辛之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不失伟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