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2002年5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陈国庆 乔志强 查看:
第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运动过程。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大国,封建社会的两千余年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以及儒学大一统的文化观,构成了中国社会超乎寻常的坚固历史文化传统。然而近代以来,在汹涌的西潮冲击下,中国社会被动而又艰难地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历程,它客观上要求打破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而代之以工商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结构,变皇权专制的传统政体为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近代政体,用“德先生”、“赛先生”取代传统儒学的“三纲五常”。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然而,皇冠落地,儒学崩坏,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又不可避免地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这在客观上又加大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阻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曲折前进的。
第二,社会转型只有在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秩序逐渐崩解,新秩序逐渐建立,新旧利益格局转换重组。因此,客观上要求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和平与稳定。然而,中国近代外患频仍,内乱不断,政局动荡,灾变多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的历史情状是同一转型期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的。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困难重重,一波三折。
第三,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能动作用。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一个能够审时度势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协调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尽量减少社会转型中各种不利因素,使社会转型在协调稳定的社会系统下进行。清末新政改革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慈禧、载沣等人的保守与无能,他(她)们缺乏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更缺乏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能力,很难承担社会转型中的控制与协调工作,其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萧一山。清代通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文件[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陈小雅。谁应当对辛亥革命负责[J]。东方,1995,(3)。
[8]中国第一档案馆。辛亥革命十年民变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5。
[9]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1]〔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陈锡祺。孙中山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沈云荪。中华实业银行始末[J]。近代史资料,1957,(6)。
[14]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6]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7]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