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

  卫与医,皆所以遂其生也,意将毋同,然而说异。医恒施于已疾,卫则在于未疾也。先是,明治八年设司药,医学一端耳;十六年,易名卫生试验所。表饮食之比较,图服用之损益,固合化学、算学、医学、物理学,而自成一卫生学矣。长与氏犹虑名实未符,问云龙至再。

  可见,直至明治二十年,即“卫生局”命名后10年,日本内务省卫生局之名,尚争议未决,故长与专斋局长希望得到来自汉字文化母国的华人学者的论证。傅云龙不负所望,在《卫生论》中洋洋洒洒,详考“卫生”一词的来龙去脉:

  案《说文解字》“卫(繁体字“衞”———引者注),宿卫也,从衞、币,从行,行。衞也,币之言周。”《史记》卫令曰周庐以此。然则卫生云者,有护中意,有捍外意,不使利生之理,有时而出;不使害生之物,乘间而入。秽者,洁之仇也,去秽即以卫洁。赝者,真之贼也,辨赝即以卫真。过而不及者中之弊也,退过进不及,即以卫中。洁也、真也、中也,皆所以生也,独医云乎哉。或谓何不曰养?曰:养,难言也。以心以气曰养,有自然之道,以力以物曰卫,有勉然之功。今日之勉然,未始非自然基;然以学言,则不必高言养也。目以卫生,谁曰不宜?

  傅云龙从“卫生”一词的结构、内涵分析入手,论证该词含义的淳正,较之“养生”更为适合作主管医疗、保健的官署名称。

  从傅云龙应答日本内务省卫生局局长的专文《卫生论》,可以清楚得见“卫生”一词作为古汉语词被,日本人所借用,中国是“卫生”的“娘家”。当近代日本人为此名目的含义聚讼未决之际,还得请“娘家人”来作疏解、诠释。在傅云龙访日10余年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1900年在《清议报》第41号发表的文章中,述及日本“设卫生洁净诸局,以卫民生”,将“卫生”诠解为“以卫民生”,也是“娘家人”对“卫生”一词的精彩阐释。当然,日本人以摄生、保身、健全、养生、卫生等多个汉字词翻译hygiene,对清末中国人的译事也有影响。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学进士颜惠庆等编纂的《英华大辞典》便将hygiene译作保身学、卫生学;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士复等编纂的《综合英汉大辞典》,将其译作卫生学、健全学。可见,现代义的“卫生”一词,是在中—西—日三边语汇互动中形成的,走过了“中国古典词—传入日本—日本以之对译西方术语—传输回中国”这样一条跨国度、跨文化的旅程。“卫生”是“侨词来归”的事例,而这一“归侨”,已非出国前的原态,其气质、内涵皆带有外来新义。

  二、“物理”与《物理小识》

  近代日本“新汉语”的制作方式之一,是将中国古典词的词义加以引申,以对译西洋概念“物理”为,其一例。获得现代义的“物理”或“物理学”,通常被认作“日源词”。然而,这一判断尚可商榷。这是因为,不仅源于中国的“物理”古典义提供了现代义的基础,而且,其现代义的获得,也与明末清初的中国学术用语颇有干系。故可以将“物理”列入“回归侨词”。

  作为古典词的“物理”,由“物”与“理”组合而成,是“物之理”的省文。“物”指存于世上的万物《说文,解字》曰:“物,万物也。”“理”指条理、规则,《韩非子·解老》曰:“理者,成物之文也,”这里的“文”,意为文理、规则。“物理”形成整词,首现于战国佚书《冠子》,《汉书·艺文志》存其文,“庞子云:愿闻人情物理。”这里的“物理”泛指一切事物之理。西汉成书的《淮南子·览冥训》“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晋书·明帝纪》“帝聪明有机断,犹精物理”,均指事物的道理。晋·杨泉撰《物理论》涉及天文、地理、工艺、农医,其书已佚,清·孙星衍辑有佚文一卷,可见,该书探究“物之理”,批评晋时流行的玄学。宋代理学家二程及朱熹常论“物理”,朱熹的《大学章句·补格物传》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格物而穷其理”,其“物理”仍泛指“事物之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