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自坪内逍遥赋予“小说”以现代义以后,明治中晚期“小说”一词在日本普遍使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社会小说”、“政治小说”、“问题小说”、“私小说”等语常见于书籍报端,并传播至清末中国,一批启蒙思想家试图藉助小说这种通俗的文学样式,开启民智,遂有清末“小说界革命”之兴起。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天津《国闻报》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译介新小说,此为“小说界革命”之先声。不过,严、夏尚未用“小说”一词,而是用“说部”。1898年,梁启超撰《译印政治小说序》,提倡译小说当择关切于中国现实者。梁氏此处所用“小说”及“政治小说”均借自日本新名词,指现代义的“小说”。梁氏本人曾勉力创作政治小说,以宣传其改良政治的主张。清末“小说界革命”的代表作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力主提高小说地位,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要求小说为“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服务。清末小⑧说创作及翻译极一时之盛,著译小说千数百种《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四大谴责小说,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是有影响的作品。至“五四”时期,鲁迅等的白话小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鲁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以《中国小说史略》之名出版,此为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其关于“小说”的概念,上承《汉书·艺文志》之故说,又汲纳近代西洋概念,为“小说”作新界定,完成了“小说”从古典义到现代义的转换。周作人等则介评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推动了现代义“小说”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小说”一词,历经“古汉语词—传入日本—近代日本人以之翻译英文Novella—传输中国”的过程。回归故里的“小说”,以现代义得以流行,而其“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古典义,作为一种背景和底蕴,仍然潜伏其间。小说以传奇特色、虚构手法构成“人生叙事诗”和“社会风情画”,都与小说的古典内蕴血肉相依。
注 释:
① 参见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载于《考古通说》。
② 参见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
③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小说并不同。”
④ 参见川端康成《小说:の构成》,スティルス社1983年版,第29页。
⑤ 参见川端康成《小说:の构成》,第30页。
⑥ 坪内逍遥言论参见明治文学全集16《坪内逍遥集》,昭和44年(1969),筑摩书房。
⑦ 参见川端康成《小说:の构成》,第33、36页。
⑧ 据阿英统计,清末10年间,出版小说1500种,2/3为翻译小说。见钱杏(阿英)《晚清小说史》。
[参 考 文 献]
1 徐光启。泰西水法序A。徐光启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 鲁 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侧重明清时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