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黎霞 查看:
第二,东亚联盟。发起人为日人石原莞尔,他发起东亚联盟运动的本意是为了使伪满汉奸免受“汉奸”之讥。到1939年日本国内“东亚联盟运动”大为活跃,在日军驻各地机关的策动下,中国沦陷区的“东亚联盟运动”也相继发展起来。各种以宣传“东亚联盟”为宗旨的组织纷纷冒头,一批论著、刊物出版发行,一时甚嚣尘上。1941年2月1日,“东亚联盟中国总会”在南京成立,将各地的东亚联盟协会统一起来。该会在青少年、妇女组织,甚至宗教团体中建立支部,并提出“对于政府各机关之公务人员、学校团体、各地所办训练机关之受训人员,及廿岁以上之青年,应特加注意,劝其加入本会。”[6]随后各日占区纷纷建立起分会、支会、小组等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第三,中日文化协会。1940年7月28日,中日文化协会在南京成立,随后的两年中各沦陷区相继成立分会。该协会以“沟通中日两国之文化,融合双方朝野人士之感情,并发扬东方文明,以期达到善邻友好之目的为宗旨”。[7](P137)日本大使阿部信行明确指出,该协会的宗旨为再建东亚文化,“以达到建设东亚新秩序之目的”。就是建立让中国人民服从日本“王道”的“文化”,以及东亚诸国都臣服于日本的“秩序”。中日文化协会下设多种“文化团体”,实质上是日伪势力的御用文化机构,是日本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二、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
1.日本对华文化摧残最为显著的就是对文化名城及古建筑的破坏。在抗日战争期间,众多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名城和古建筑,在日军的破坏下尽成废墟。日军攻占南京时,对城区狂轰滥炸,修建于明朝初年的古城墙,公元6世纪的古雕刻石麒麟等等毁于一旦。有的古建筑被日军拆毁或改作军用,有的则被日军纵火焚烧,尤其是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更使各类名城古建遭到灭顶之灾。如1941年2月,日军洗劫了鄂尔多斯草原蒙古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内蒙古召庙,之后又将其付之一炬。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先后有930余座城市先后被日军攻占,此外还有不少城市,如重庆等,虽未被攻占却反复遭到空袭。[8]兵燹过后,名城面目全非,古建筑尽成瓦砾。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调查统计的《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中,列出全国各地(除东北、台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被毁的古迹有741处,何及实际情形之十一!
2.对中国文物珍宝的掠夺则是日本对华文化劫掠的重点之一。首先,是对古遗址的破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的各处古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盗掘。各种所谓的学术团体对山西、陕西、山东、东北三省等地的各珍贵的遗址遗迹,如云冈石窟、元上都遗址等等进行了勘测和盗掘。自1940年开始,日本东亚考古学会、东亚文化协会和东京帝国大学等等团体和个人在日军占领区内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盗掘。1942年,日本军队也直接投入到对吉林晖春八连城的盗掘活动。曲阜汉鲁灵光殿遗址、辽太祖阿保机陵等等也先后被日人盗掘,劫走包括阿保机夫妇玉册在内的大量文物。他们搜刮珍稀文物,对遗址随意损害,使得珍贵的历史遗迹一片狼藉。[9]
其次,是对中国文物的掳掠。抗战期间被日本公然劫掠和破坏的文物数量,足以令世界震惊。就公共文物而言,1937年以前,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博物馆有37家,1944年全国仅存18家,[10](P166)其他附属于学校或图书馆中的博物馆也有3ö4被毁。故宫文物数量既多,价值且高,1933年打包成13427箱零64件转移到南京。战事爆发后,再迁西南大后方,途中日机轰炸、车船事故、雨淋蚁蛀,损失约计140箱。另有2953箱文物未及运走,除大部分被日军“整理”后运往日本外,不便装船运输的则付之一炬或当作器具使用。此外,特别贵重文物,如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失踪,日本同样难辞其咎。绝大多数私人收藏亦未能幸免。如苏州沦陷后,日本华中派遣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按照抢到的古物字画目录四处搜刮。从北到南,凡被日军占领过的城镇,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无不被席卷一空。日本文物贩子也掠走了不少文物。如日本的山中商会,专门从事贩卖中国文物的业务,其中一宗就是盗卖山西太原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群,这个拥有1500年历史的佛教艺术精品群如今只剩下满目的断头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