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学人对泛化封建观的质疑(二)(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中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泛化封建观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渐居主导,但与此相辩难的言说也不绝如缕。这些论者约分三类:一为持中国传统史学观点的学者(如钱穆),二

  胡适又论及中国古代哲学的“中绝时代”(指纪元前3世纪前后),胡适设问,“中国古代哲学的中道断绝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呢?”他列出“四种真原因”:

  (一)是怀疑主义的名学,

  (二)是狭义的功用主义,

  (三)是专制的一尊主义,

  (四)是方士派的迷信。[13](p388)

  其中第三点,谓战国、秦汉以下,封建制结束,转入“专制的一尊主义”时代。胡适引荀子语“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14]。而荀子所说的这个学术的“止”境(即终点),便是帝王的意志———

  恶乎止之?曰:至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王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14]

  胡适由荀子语申发道:

  这便是我所说的“专制的一尊主义”。在荀子的心里,这不过是挽救怀疑态度的一个方法,不料这种主张便是科学的封门政策,便是哲学的自杀政策。荀子的正名主义全是这种专制手段。后来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和他的“私淑弟子”董仲舒都是实行这种师训的人[13](p394)

  胡氏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韩非、李斯,与主张“独尊儒术”“以儒为师”的董仲舒都列为“定一家为一尊”的论者,他们都是“专制一尊主义”时代的思想家。

  胡氏没有就历史分期发表过专门意见,而《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行文显示,胡氏将殷商西周视作“封建时代”,秦汉以下视作“专制一尊主义时代”。这是从思想史角度作的时代划分,却切中了中国古史转折的枢纽处。

  (二)应当“驱五鬼”,而不是“反封建”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泛化封建观成为一时之显说,胡适1930年4月发表《我们走那条路?》,宣称自己是“孤陋寡闻的人,就不知道今日中国有些什么封建阶级和封建势力。我们研究这些高喊打倒封建势力的先生们的著作言论,也寻不着一个明了清楚的指示。”该文提出“贫穷、愚昧、疾病、贪污、扰乱”“五鬼闹中华”之说,而未将“封建”列入“鬼”中,因为他认定封建制度早已在两千年前已经崩坏了[15](p314)。他主张用改良的办法逐步消除“五大恶魔”,而不是“反封建”、举行暴力革命。

  胡适此文还批评周谷城的两篇文章《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16]《国家建设中之教育改造》关于“封建”的概念混乱,称周谷城前文说“封建制度到秦始皇时破坏了”,后文却说“封建国家又在秦始皇才完全确立”。

  1930年7月29日,胡适给《教育杂志》编者周予同致信,说周谷城“压根儿就不懂得什么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当时周予同还发表过忽视概念辨析的言论,认为,“封建”概念之争“这问题很简单,不过是两个名词的争辩”。胡适遂反驳道: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简单的。一班浑人专爱用几个名词来变把戏,来欺骗世人,这不是小事,故我忍不住要指出他们的荒谬[18]

  可见,胡适高度肯定概念辨析的重要性,对于时人在“封建”一名使用上的概念混乱以及对概念辨析的轻慢态度,深以为忧。需要略加解释的是,周谷城1929年在封建制度起讫时限上的矛盾论说,显然受到陶希圣的影响。陶希圣忽而说封建制终止于秦,忽而说封建制开始于秦。这种把封建概念外延任意伸缩的现象,在社会史论战间时常可见,故胡适对此提出严厉批评。不过,周谷城1930年撰写的《中国社会之结构》有了前后一贯的封建时代断限,并与泛化封建观划清了界线。

  八、梁漱溟及其《中国文化要义》

  粱漱溟先生(1893—1988)没有直接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但关注此一论战,并对论战有所评析,他曾批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认为郭氏“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是一种“迷误见解”,“这完全是闭着眼睛说底话,不看事实;事实证明恰不然。”[19](p3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