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学人对泛化封建观的质疑(二)(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中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泛化封建观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渐居主导,但与此相辩难的言说也不绝如缕。这些论者约分三类:一为持中国传统史学观点的学者(如钱穆),二

  梁氏进而指出,中国的封建解体,并未像西欧中世纪末期那样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另有路径:

  一、中国社会史自秦汉后,已入于盘旋往复之中(不是进步慢);

  二、中国封建之解体,别有其路线,不同于西方[23](p177)

  梁氏的结论是:“秦汉以来之谜,恰藏在中国封建解体之特殊中;由此入手,即不难阐明一切。”[19](p177)

  概言之,泛化封建观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渐居主导,但与此相辩难的言说也不绝如缕,以上所列仅为部分。这些论者约分三类:一为持中国传统史学观点的学者(如钱穆),二为持欧美主流史学观点的学者(如瞿同祖),三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如王亚南)。他们的封建观有一近似之处,便是试图将古义与西义相通约,以界定史学术语“封建”,从世界历史多元进展的视角,观察中国古史,虽然其深浅精粗均在可议之列,却是一份值得重新发掘与研讨的遗产,以之与泛化封建观相比照,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学术界对中国古史进程认识的全面状貌。

  参考文献:

  [11]张荫麟编著。中国史纲(上古篇)[M]。台湾:正中书局,1948。

  [12]李剑农。中国经济史讲稿[M]。上海:中国书局,1943。

  [1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4]荀况。荀子·解蔽[A]。荀子[M]。

  [15]胡适。胡适文存(第4集)又名。胡适论学近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周谷城。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N]。教育杂志,1929-2-20。

  [17]周谷城。国家建设中之教育改造[N]。教育杂志,1929-4-20。

  [18]胡适。致<教育杂志>编者[A]。胡适的日记(手稿本)[M]。转引自潘光哲。“封建”与“feudalism”的相遇:“概念变迁”和“翻译政治”的初步历史考察。

  [1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台湾:正中书局,1949。

  [20]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M]。北京:村治月刊社,1932。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武汉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