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我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说明。以“平均地权”为例,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令是它的左翼,也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何时曾经准备真正付诸实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来,二十世纪初年的当务之急毕竟是武装推翻清朝,而不是“平均地权”,孙中山说得很清楚,定地价、单一税之类措施,都得政权到手以后才能推行。因此,同盟会内部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严肃的全面的辩论,自然也就无从正式形成两条路线的斗争。
光复会的分立破坏了革命运动的统一,这确是事实。但问题是光复会自行成立总部以后,究竟是在搞革命还是搞反革命?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可以说是干了许多蠢事、错事、坏事,但一不能说他们在武昌起义以前就与立宪派同流合污,二不能说他们已经投降了清朝政府。他们和同盟会一样,干的都是利用部分会党、新军武装推翻清朝的革命事业。因此,他们与同盟会的分歧,毕竟是在个别的、具体的路线问题上的分歧,而不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组织分裂当然不好,但是我们又怎能用无产阶级政党的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来要求同盟会那样软弱而又幼稚的资产阶级政党?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光复会在上海、浙江、潮汕等地发动起义,为推翻清朝作出了贡献。但是它的主要领导人章太炎,错误地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完全适应了中外反动派和江浙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破坏革命的政治要求。他与立宪派、旧官僚联合起来,反对孙中山,反对同盟会,反对南京临时政府。因此,他与坚持民主革命原则的孙中山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两条路线性质的斗争;但章太炎既然早已从同盟会分裂出去,就不能再说是同盟会内部的分歧和斗争。
武昌起义以后,同盟会内部存在着两种政治倾向: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左翼,包括广大中下层革命党人,坚决要求北伐,直捣清朝巢穴,并且力主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南京建立革命政权;一种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右翼,主张南方向北方妥协,把政权交给袁世凯。这两种倾向,是当时两个营垒、两条道路在同盟会内部的集中反映,因此可以看作是路线斗争。但由于整个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已趋向妥协,同盟会中以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中派,首先接受了右翼的影响,处于少数地位的孙中山顶不住内外压力,也只有交出政权。可以这样说,从“南北议和”到南京临时政府交权,妥协路线在同盟会内部占了上风。所以,宋教仁被刺杀后,许多老同盟会员对党的领导集团极为不满。他们当时自然不懂得什么叫作路线,因此只能抨击说:“此吾党敷衍政策之结果”。所谓“敷衍政策”,指的就是支配着同盟会(包括国民党)的妥协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