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 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论(7)
辛亥革命网 2011-04-19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作者:杨宏 查看:
已有的近代租界史研究 ,尚缺乏对租界内的华人生活及华人与租界当局关系的充分研究。南京大学胡成的《合作中的反抗:华人社群与外人市政当局:以上海鼠疫流行期间的检疫和防疫为中心(1910 年 10 —12月)》,以 1910 年上海鼠疫流行期间的检疫和防疫为个案 ,探讨了华人社群与外人市政当局在合作中的反抗关系。该文指出,1910 年上海租界发生鼠疫,为了防止鼠疫蔓延 ,租界行政当局实行强制性检疫、防疫措施,引起租界华人社会的不满 ,华人精英也同样感受到检疫的压力,他们纷纷致函租界行政当局 ,提出由华人自主验疫和救治的要求。在华人精英的斡旋下,外人市政当局不得已而让步 ,然而 ,外人市政当局的让步 ,并非出自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华人基本权益的尊重,而是意识到非此不足以维持市面的稳定和繁荣;而就外人舆论看 ,同意让步也不是出自对华人的信任,而是意识到如果没有华人精英的合作 ,租界当局采取的检疫、防疫不可能取得实效。该文认为,作为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市政自治机构 ,上海租界不同于沦为殖民地的香港,因而不致过于强硬和蛮横;而租界华人进行的也仅是日常生活的反抗 ,参与者没有推翻外人市政统治的明确意愿,目的只在捍卫和争取自己的基本权益。因此 ,谋求参与和合作是当时上海华人社会的普遍立场和态度,与同时期内地诸多民族主义的反抗相比 ,上海租界华人与外人市政当局合作中的反抗,似更多受到争取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精神之鼓舞 ,而非来自抵御异族侵略的单一民族主义理念之动员。
四川师范大学王川的《民初西藏拉萨汉人社会生活研究:以拉萨土地庙的两块民国时期匾文为中心的考察》,以现存拉萨土地庙的民国时期木匾匾文材料为基础 ,考察了民初西藏拉萨汉人的社会生活 ,以及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之间的通婚等情况,反映出即使在近代内外交困的多事之秋 ,汉、藏、回兄弟民族的交流并未因此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此文的价值还在于指出了解决边疆史研究中史料不足问题的一条新途径。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刘家峰的《从助手到领袖:1910年代的中国基督徒 ———以诚静怡为中心的考察》,以中国基督教会的一位领袖诚静怡的早年学习、工作,以及从传教士助手成长为教会领袖的经历为考察中心 ,揭示出 1910 年代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 ,不仅基督教的发展进入了所谓“黄金时代”,而且一批中国精英基督徒也脱颖而出,成为教会领袖 ,促成了中西共管教会体制的形成。苏州大学许冠亭的《国民外交协会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则以晨报》、《申报》的报道为中心,考察国民外交协会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 ,本次研讨会围绕“1910 年代的中国”的主题 ,对 1910 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 ,在进一步深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史料 ,扩大研究视野 ,拓展研究领域 ,从而得出研究新论 ,展示了目前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对于进一步推动对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转变时期的深入研究 ,并以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民国历史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本次研讨会也暴露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如研究领域的局限,从提交会议论文及会议讨论内容来看 ,主要集中于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等传统领域,而在 20 世纪初社会大变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军事史、妇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研究的缺位 ,不能不令人遗憾。这表明1910 年代的中国的研究仍需突破传统史学条条框框的限制 ,也表明要深化与扩展 1910 年代的中国的研究 ,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尚需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杨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① 前两次研讨会分别于 2004 年 7 月在宁夏银川、2005年8 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主题为“1920 年代的中国”和“1930年代的中国”,请参阅《1920 年代的中国》和《1930 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