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时间: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朱 宇
9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彪炳史册。辛亥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大变动,反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便是对固有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追求。笔者仅对前者做一评述。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中国几千年,维护这种统治的不仅有一套完备缜密的政权组织,而且还有一系列社会结构和精神支柱。以族长族权为核心,以祠堂、家谱、族田为特征的封建家族制度,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牢固的社会基础,而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纲常,则是维系专制统治的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些都是封建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革封建王朝的命,就要革专制主义思想、家族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命。革命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主要在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伦理纲常这几个方面展开。 革命者对封建家族的批判,从揭露它的罪恶本质入手,可以归结为这样几方面: 第一,家族制度把人们培养成为只顾个人和家族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或成为专制主义统治的帮凶,或成为服服帖帖接受专治统治的顺民。由于中国的“家庭之制度太发达,……以故使民家之外无事业,家之外无思虑,家之外无交际,家之外无社会,家之外无日月,家之外无天地”。 在家族制度的忠孝节义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是一些无思想、无才能、蝇营狗苟、无所事事的庸人,是一些“无脑、无血、无灵魂”仅剩一副身躯的奴才,以致当时社会上“奴隶宗旨、牛马人格之谬种日以蕃”。革命者抱着对广大青年的深切的同情,呼吁进行家族革命,以“拔吾数千万青年于家族乏阱,而登之于政治之台也”。 第二,家族制度磨灭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主义,使人们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只关心家族的兴衰。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族一家为本位者也”,“舍家族制度外无他物”。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生活的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漠不关心。“家族主义……乃使我国民无国家思想即爱国思想)之一大原因也”。那些“族民”、“令子”,对于家族的凝聚力很强,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同别的家族斗争时不惜性命相搏,面对国家民族遭到列强的侵略则表现为一盘散沙。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分析家族制度的危害时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即民族主义)。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这个原因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一般的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他又说:“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至于说对于国家,从没有一次具有极大精神去牺牲的。”孙中山的这些话,虽然是1924年说的,但可以代表辛亥时期资产阶缎革命派的普遍看法。
|
- 上一篇:浅析文学社与武昌起义
- 下一篇:社会动员 政权实现 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