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2)(12)

辛亥革命网 2012-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日战争爆发,李先良亲往崂山恢复青岛市政府之对日持久抗战。李先良为给自己“坚持崂山抗日斗争”树碑立传,于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便

  应当指出,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在抗战之初就提出以"焦土政策"为战略之一的是我国的资产不被敌所利用。但当时其它的许多地方在日寇未至之前,却大都先行破坏自己的工厂和建筑物,没有毁灭敌人的财产。所以,沈鸿烈此举之价值和意义,应为抗战历史上的浓墨重彩。

  其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渠节节败退,日军追踪而下,山东大半暨胶济铁路西段均被敌占,青岛陷入孤立状态。沈鸿烈奉中央和第五战区令,于1937年12月31日率队南下徐州。他们从胶县过诸诚,刚到临沂七十里埔,就与敌板垣师团遭遇。因众寡悬殊,沈鸿烈当即化整为零,疏散潜伏。

  其中一部份人辗转返回青岛,遂与留守青岛坚持抗战的孙式庵、朱及洪、于命九、于法章等联系,于1938年春在崂山旱河庵(即玉清宫),成立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直属第三大队。组成人员以爆破日本纱厂之勇士和纺织工人为主,包括农民和小学教员等。大队长孙式庵、大队政治指导员朱乃洪。第一连长王子忠、第二连长王立琪,排长由曲志伟、王权和、于承芳等担任,共计300余人、200余条枪。

  他们以崂山为根据地,开始了抗击日寇的艰难战斗。1938年初,日军侵占了胶济津浦两条铁路及周边城区,并在占领区内成立伪政权,青岛市由汉奸姚作宾为伪市长。

  在危难时受命为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将山东省分割为四,自己暨省府驻鲁南、设鲁东、鲁北、鲁西三个行署。李先良被任命为鲁东行署主任、兼代青岛市市长,率领部队人员活动在莱阳一带,同时在青岛市郊区设青岛办事处,李任命姜可训任处长。姜可训与孙式庵、朱乃洪联系上以后,遂将这支队伍编在以李先良为总指挥的鲁东游击部队中。

  到1939年夏,李先良调这支队伍到鲁东行署所在地的莱阳进行训练,编为"鲁东行署独立营"。拨出两个连进崂山打游击,每隔三个月轮流调往,这样,可以在后方不断训练和装备,提高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持军纪并增强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独立营成立不久,在行署参谋长兼任该营营长洪彪率领下,进驻崂山华严寺。 1941年,独立营改称"青岛市保安大队",孙廷镛、薛益敦分任正、副大队长。

  1942年鲁东行署结束,李先良以青岛代市长身份进崂山,制订崂山治理方针,提出"抗战"、"除暴"、"安良"三大行动口号和贯彻实施办法。同时增设保安第二大队,高芳先任大队长。不久,两个大队合编为青岛市保安总队,李先良兼任总队长,高芳先任副总队长。稍后又增设一个特务大队,大队长由崂山区南龙口村许京武担任。到1944年"青保"已增至4000余人,李先良不再兼任,而由高芳先任总队长。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青保总队已辖有五个大队,人数从4000人增至6000余人,其重要成员和士兵多系崂山当地人。活动的区域为以崂山为核心的周边100余平方公里的地面。以华严寺为市流亡政府所在地。青保总部则设在太清宫并作为军事骨干和保甲长训练的基地。白云洞为机械修理所,太平宫为军需品和后勤粮秣库。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李先良将青保总队改为青岛保安师(青保总队名称仍在),李自任师长,高芳先任副师长。保安师下设三个团,一团长孙克宗、二团长于承芳、三团长董修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