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三传平叙(上)(7)
辛亥革命网 2013-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因此,虽然熊十力的《日知会王刘余何朱诸传·余仲勉》比张难先的《余诚传》早了二十七年,更比余佩鸿的《余诚革命事略》早了六十八年,但却没有提供独立于“余诚三传”之外的信息。这也就是拙文名曰“三传”平叙而不叫“四传”云云的理由。
※
由于余祖言最早提供了余诚的生平资料,再经有关程序,才有了黎元洪(1864—1928)批准麻城建造“三烈士祠”之举。
麻城余氏壬子(1912年)版《余氏宗谱》记:“今民国成立,简斋志士为革命钜子,方将议卹。我邑西乡已请鄂军都督黎许,与屈君子厚、周君干臣同祀于杏花村,号“光黄三烈士祠”。与“宋贤祠”并列,国家报酬,邑人崇拜,可谓至矣!”
关于麻城的“三烈士祠”,《余诚革命事略》的作者余佩鸿先生手稿记曰:“麻城有辛亥革命三烈士祠,祠在岐亭西约四华里之杏花村。杏花村即宋陈慥季常隐居之处,有陈季常墓。苏东坡所写之《方山子传》即其人。民初,屈佩兰先生、先君余公祖言及唐美生先生等呈请政府建三烈士祠于陈季常庙侧。三烈士即周公幹臣、屈公子厚、先叔父余公简斋。”1941年,佩鸿先生“督学麻城,特过歧亭晋謁。时祠已失修,颓垣败瓦,杂草丛生;然遗像可见,碑匾犹存。”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佩鸿先生“复原”回汉前,曾再次拜谒麻城三烈士祠。但想不到,这一拜,竟成了“永诀”。如今,也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那里曾经有座“三烈士祠”。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志士余仲勉传》寄达北京政府有关方面,遂为若干上层人士所知晓。
1935年,余祖言受麻城县县长郑重(梅轩)之聘,任民国廿四年版《麻城县志》纂修,与毛声远先生同编《耆旧》篇。在该版《麻城县志续编·卷十一·耆旧·文学》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篇文字:
“余仲勉,字简斋。东乡人。幼随父兄之商城,师事宗兄浩吾,读书过目成诵。闻戊戌政变,心不懌。
甲辰东渡,潛学制炸药及放弹术。改字‘剑侪’。助成同盟会,前总理孙大奇之,令图鄂。
会日本发布《取缔学生规则》,遂归鄂,结日知等会。岁暮旋里,族人悯其憔悴,劝以缓图,仲勉谓:‘救焚拯溺,胡可缓也!’言毕泣下,热血喷出,病始作矣。
明年春,携妻萧氏居鄂垣。五月,充日知会附设学校教员,复任武昌翻译学校校长。
秋,萍乡事发,与刘静庵、朱松坪、胡经武谋响应。有郭尧阶者,泄其谋於巡警道冯少竹,少竹命尧阶为侦探队队长,令捕仲勉等。时静庵为日知会会长,仲勉劝之先去,己留养其母。越数日,经武、松坪皆被逮。仲勉营救不得,乃易服走上海,投公学,为干事。
清南洋大臣端方侦仲勉职任‘湖北分统’,能制五种炸药,乃悬赏五千元图捕仲勉。复东渡,改名‘诚’。同志举为湖北同盟分会会长,旋任《河南》杂志主笔。
己酉秋,病日增,诸同志送之至沪,其兄迎归,止于少时读书处。
将卒之夜,口诵《道德经》,忽攒眉曰,某字疑误,命人至族兄祖言处索《老子》,祖言持书至,而仲勉气绝矣!年二十六。
其妻越一岁卒,无子,一女又殇。以其兄子佩训为嗣。
仲勉善缀文,癸卯乡试副举人,恐人知之也。
著述多散佚,《告同乡父老书》、《河南》杂志及日记尚存。”
【品绶案】:一、原文不分段,无标点;
二、原文中的排印瑕疵(如“己留养其母”,原误排为“已”),转录时径改不注。
显然,这篇约四百三十字的传记,就是《志士余仲勉传》的压缩版(约占《仲勉传》篇幅的52%)。所以,能读到余诚传记的人就多一些了,影响也就广泛一些了。
不幸的是,此后连连战乱,除有特殊任务和术业专攻的人士之外,鲜有关注“县志”、关注“耆旧”篇者。1949年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对“国民党的麻城县志”,更少有人涉足其中。《仲勉传》几乎彻底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