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三传平叙(上)(9)
辛亥革命网 2013-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论曰。诚、笃实君子也。弱冠举于乡,好学不倦。乃遭倾危险诈之世,致同贾长沙以痛哭流涕伤生,悲夫!
同盟会湖北分会之概况 张难先
日京总部,復派余诚为湖北分会会长,依日知会进行。余诚之回鄂也,与静庵极相能,佐静庵整理党务,经理党校。(东游预备科及江汉公学两校,如前述。)于是党人对刘余好感日增,凡日知会会员,由余诚主盟,加入者多。惟以武汉为清廷注意之地,表面仍称日知会,内容实为同盟会,犹之前此表面系教会之日知会,内容实革命机关也。湖北党务,得余刘和衷共济,加之党人多自田间来,喜与总部通。其进步之速,真有一日千里之势。至五月,法人欧几罗奉 总理命,来鄂视察,亦惊叹不已,可谓湖北党务之黄金时代。
余诚那句著名的“愤慨”之语——“聚他人国都,快口耳谈,庸有济乎!”——就出自张先生的《余诚传》。
而《分会之概况》中记述余诚“与静庵极相能”、“余刘和衷共济”,以及湖北党务“真有一日千里之势”、可谓“黄金时代”等等,都成了后来的作者们撰述这段历史时所必称引的经典语句。
试想,如果没有了难先先生的《余诚传》、没有了《分会之概况》,我们今天对于余诚的了解、对于当年“湖北党务”的了解,将会缺失了多少宝贵的东西!
1948年,《余诚革命事略》的作者余佩鸿将唯一幸存的那帧余诚像2放大洗印了两张,一张亲手交给了难先世伯,一张藏于家中一小皮箱内(本文作者幼时经常可以看到),后来交付余诚的嗣孙品安先生捐赠给了博物馆。
※
综上所述,誉余祖言的《志士余仲勉传》和张难先的《余诚传》“厥功高美”,实不为过。
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仲勉传》和《余诚传》的局限性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由于当年许多史料尚未披露,所以没能收入其中;
二、毕竟刊印量不大。《仲勉传》基本未公开,《余诚传》自1946年至2005年止,六十年未再版或重印;
三、语体欠通俗,又无现代标点,一般读者阅读有困难,兴趣不大,直接影响了它们的传播。
对于余诚革命事迹的探寻和研究,似乎“自然地”落到了余祖言的幼子——余佩鸿的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