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堂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兴中会、同盟会的关(4)

辛亥革命网 2013-09-22 00:00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作者:王杨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和堂是革命推进的直接产物,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它与兴中会、同盟会的关系或疏或密,其在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中和堂

  ②尢列(1865—1936),广东顺德人。1882年在上海加入洪门。1888年在香港结识孙中山,因畅谈革命,与陈少白、杨鹤龄一起被时人称为“四大寇”。参与组建香港兴中会总部,并与孙一起筹划、指挥1895年广州起义。1897年在香港创立中和堂;1900年至日本,改造横滨中和堂;1901年至新加坡,再建中和堂。见冯自由:《尢列事略》、《尢列事略补述一》、《尢列事略补述二》,《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41页;冼江:《尢列事略》,尢嘉博编:《尢列集》,香港:年丰公司,1987年,第41~96页。尢列之名,有写作“尢烈”、“尤列”、“尤烈”者,皆误,现均改为“尢列”。

  ③其他著作包括:[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丘权政、符致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邱格屏:《世外无桃源: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尤迪光、尤迪桓:《四大寇——尢列》,香港:基业印刷厂有限公司,2007年。文章则有:庄政:《革命先进尢列生平与志业考述》,《复兴岗学报》1985年6月第33期;殷华:《中国中和党的历史演变》,《民国档案》1991年第3期;尤曾家丽:《尢列与辛亥革命》,香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1899年10月,兴中会、哥老会及三合会首领在香港召开合并会议,成立忠和堂兴汉会,推孙中山为会长。此名前半部或源自横滨之忠和堂。尢列并未与会,故香港中和堂与兴汉会是否有具体联系未可知。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8~189页;[日]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新修订版),林启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⑤兴中会另一领袖陈少白当时在香港办报,无法脱身。

  ⑥陈、张二人日后先后担任新加坡同盟分会会长,为新加坡华侨的革命领袖。

  ⑦尢列会定期将《图南日报》各期寄给孙中山,见Wang Gungwu, "Sun Yat-Sen and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 15, Dec. 1959, Part Ⅱ, p. 58。

  ⑧笔者将香港中和堂时间下限定为1899年,主要原因是:陈少白于当年4月抵港办报,而兴汉会10月在港成立,二者皆致力于革命宣传,与中和堂有某种承袭性。

  参考文献:

  [1][澳]颜清湟:《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李恩涵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2]黄建淳:《新加坡华侨会党对辛亥革命影响之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88年。

  [3]章志诚:《尢列与中和堂》,《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4]《尢列》,黄季陆主编:《革命人物志》(第一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年,第63页;邹鲁:《尢列先生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217页;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国史馆馆刊》创刊号,北京:国家图书馆藏,1947年12月,第47页。

  [5]尢列:《对时局之宣言》,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38页。

  [6]W. P. Morgan, Triad Societi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60, p. 25. 译文见吴伦霓霞:《兴中会前期(1894—1900)孙中山革命运动与香港的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第222页。

  [7]W. P. Morgan, op. cit., pp. 64-65;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23页。

  [8]详见冯自由:《中和堂小史》,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128~130页;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华侨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4~35页。

  [9]陈少白:《尢少纨略史》,《兴中会革命史别录》,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0页。

  [10]陈德芸:《陈少白先生年谱》,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2~13页。

  [11]“神奈川县知事浅田德则致青木外相:关于清国人的报告”,日本外务省档案,440042,甲秘第32号,明治32年(1899)1月18日,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六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1页。

  [12]“明治33年(1900)10月31日兵库县报”,日本外务省档案,兵发秘第666号,转引自陈锡祺:前引书,第263页。

  [13]“神奈川县知事报告外务大臣:清国人尢列到横滨”,日本外务省档案,440542,甲秘第485号,明治33年(1900)11月20日,章开沅等主编:前引书,第86页。原文误作“鲍武照”,现据陈锡祺前引书第263页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