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堂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兴中会、同盟会的关(5)
辛亥革命网 2013-09-22 00:00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作者:王杨红 查看:
[14][澳]颜清湟:前引书,第60~61页。
[15]冯自由:《励志会与译书汇编》,《革命逸史》(初集),第99页。
[16]冯自由:《宋教仁遗著程家柽革命大事略补述》,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第59页。
[17]“神奈川县知事报告外务大臣:尢列乘船前往新加坡”,日本外务省档案,440621,甲秘第122号,明治34年(1901)4月20日,章开沅等主编:前引书,第94页。
[18]“兵库县知事报告外务大臣:清国人往来情况报告”,日本外务省档案,440622,兵发秘第202号,明治34年(1901)4月22日,章开沅等主编:前引书,第94页。
[19]“神奈川县知事报告外务大臣:孙逸仙与人密谈之内容”,日本外务省档案,440165,甲秘第212号,明治33年6月11日,章开沅等主编:前引书,第36~37页。
[20]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与辛亥革命》,第56页。
[21]CO(Colonial Office Records)273/257,1900年7月26日,转引自李励图:《海峡政府对孙中山之态度(1900—1911)》,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86年,第168页。近来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此行并非为营救宫崎等人而来,而是早有部署,见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论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
[22]尢列:《杨衢云略史》,《尢列集》,第247页。
[23]冯自由:《尢列事略补述一》,《革命逸史》(初集),第3l页。
[24]“孙逸仙会晤清国公使”,日本外务省档案,440578,乙秘第758号,明治33年12月14日收,章开沅等主编:前引书,第89页。
[25]《致谢缵泰函》,1901年2月1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5~206页。
[26]冯自由:《尢列事略》、《新加坡图南日报》,《中和堂小史》,《革命逸史》(初集、第三集),第27、171,130页;[澳]颜清湟:前引书,第65~67页。
[27]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与辛亥革命》,第57页。
[28]《仕商告白:一叶楼孔道讲堂》,《天南新报》1904年3月1日,第3版,亦见[澳]颜清湟:前引书,第68页;[美]史扶邻:前引书,第265页。
[29]陈占梅:《杜南先生事略》,《杜南先生哀思录》,吉隆坡,1940年,第9页,转引自[澳]颜清湟:前引书,第68页;陈其瑗:《辛亥前后彭泽民先生和吉隆坡华侨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92页。
[30]《要电代论:纪新嘉坡华商集议助拒美约事》,《叻报》1905年6月21日,第2版。
[31]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与辛亥革命》,第56、57页;[澳]颜清湟:前引书,第69页。
[32]冯自由:《华侨开国革命史》,《华侨与辛亥革命》,第56页;冯自由:《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革命逸史》(第二集),第41页。
[33]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印书馆,1929年,第266页。
[34]陈楚楠:《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丘权政、杜春和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