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与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3-11-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金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田桐生于忧患,但不屈于忧患,毕生为民主共和奔走呼号,致力探索救国兴邦,是辛亥时期有名的革命活动家、宣传家。近年来,笔者在与王杰

  为了支持中国人的革命事业,宫崎寅藏等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创办《革命评论》杂志,与《民报》遥相呼应[22]。田氏阅《革命评论》后,撰诗慨称,“瞥眼全球革命场,西欧战捷又东洋。直教腕力降魔鬼,那把人权牧虎狼。弹药裂开声霹雳,旌旗摇曳血玄黄。人间从是应平等,谁改低头颂帝王?”[23]此诗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国际视野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1906年12月2日,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周年庆祝会上,田桐即席演说,申明自己的革命观。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下与人们关系密切的是“时代”和“事业”四个字,而人们所处的时代是“亡国的时代”,要做的是“革命的事业”,就要讲究“革命的学问”,实行“革命的教育”,办“革命的学校”。接着对“支持革命但不愿承担义务”、“中国人程度低,五十年后才能革命”、“毕业后通过做清廷的官来实行革命”三种论说逐一批驳。田桐将革命思想的产生,归结为“良心”和“耻心”两条,“良心不死”,不能不革命,受满族的统治,为奇耻大辱,舍革命无他途,“男儿气节刚于剑,不灭清胡死不休”,热血男儿应起而革命。[24]整篇演讲一气呵成,鞭辟入里,玉振金声,催人奋进。

  旅日期间,田桐的组织和理论才能初显。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该时期田桐理论著述并不多,主要围绕着民族主义展开。田桐革命思想的阐扬,既反映在对立宪派的批驳中,又体现于正面的立论里。

  二

  面对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等计划在中国边陲举义,动摇清廷的统治根基。而此时,以康有为为首的立宪派在国外大造舆论声势,宣扬立宪论调,大肆攻击革命党人。为廓清立宪派的谬论,争取华侨的支持,革命派将重心自日本转到南洋,与之在海外再次论战,它是日本时期的延续,田桐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一起成了主力军。

  1907年5月,孙中山在香港谋划潮州黄冈起义,令东京同志赴港相助。田桐于7月抵达香港,可惜黄冈之役经已失败。11月,他与何克夫、谭人凤等携革命军债券欲投身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行至海防,为法吏拘捕,年底被逐出境。[25]旋受孙中山委派,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笔政,与当地保皇党机关报《南洋总汇新报》“文战经年”[26],《中兴日报》成为南洋革命党人的主要舆论阵地。

  1、痛批保皇派的立宪论调。

  是年12月,康有为联合海外200多名华侨上书,提出三年内召开国会的主张,《南洋总汇新报》相继刊文响应,革命派予以痛批。田桐撰有多篇脍炙人口的檄文,如《泣告同胞之希望立宪者》、《革命军与响应军》、《可怜要求开国会者之穿头路》等。据不完全统计(因《中兴日报》缺期),共发表30余篇,“大受英荷两属侨胞之欢迎”[27]。

  在《泣告同胞之希望立宪者》中,田桐讲到,“革命功成,即我同胞离脱苦海之纪念日也”,而清廷有鉴于此,动议立宪,是“不得已而行自利其族者,以诡吾族之计”,此语无异于对立宪论者的当头棒喝。接者六问立宪论者:满人立宪,于汉人必定无利益,而且大有损害;满人立宪成功,希望立宪者必定没有好位置;立宪必无成功之日;即使立宪有成功之日,内忧外患将甚于今日百倍;断言满人心中并无立宪二字,且立宪并无定期;希望满人立宪与希望汉人革命者势不两立。作者坦言,“希望立宪者,决无好结果,公等原欲得好结果之故,而始希望立宪,乃其结果而竟大不如愿,且自贻伊戚,吾为公等计,未免失策太甚也。……倘公等而犹有疑团也,请于清夜平旦时,细思希望立宪之结果。”[28]

  5月底,田桐又著《清首相与立宪》一文,对立宪论者再予痛击。作者以为,立宪论倡之于满人,而无耻的汉人为之附和,“以供谄媚之资耳”。《商报》曾载有“杨度痛陈准开国会之利益,惟庆王漠然不动于心”的消息,田氏据此称,庆王为清廷之皇族兼首相,满人如果真心实意想立宪,“则庆王当为满人力谋国会之成立,遇有关于国会之议论,关于国会之方略,当唯恐其用之不尽,采之不周。”但实事并非如此,而对杨度之言漠然不动。作者叹曰:“夫满人之所以倡立宪说者,为收拾汉人之心之手段,而并非欲见于实行。”派大臣出洋、改革官制、设立谘政院等,皆“从皮毛下手”,“满人今日之立宪,饰人耳目之行为也。”[29]

  1908年夏,政闻社员、法部主事陈景仁上奏朝廷,请定三年召集国会,把主张缓行立宪的赴德国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革职,以谢天下,此举激怒朝廷及守旧大臣,清廷下令将陈革职,查禁政闻社。田桐获悉后,斥言,“满人之不愿开国会,吾等早已见及之,非俟陈景仁之案出而始知也。要求开国会者之必致见罪,吾等亦早已见及之,亦非俟陈景仁之案出而始知也。”进而分析到:“况于式枚者,乃反对立宪之主力者,载湉且袒护之,是明明对于“立宪”二字,乃面从而心违也。谓开设议院,头绪纷纭,需时若干,是为将来迁延之张本也。”[30]

  2、追踪报导革命活动,发抒革命理论。

  1908年4月底,孙中山派黄明堂、关仁甫、王和顺等在云南举义,革命军一举攻占河口。田桐对此密切关注,称“乃我军于前晚又有克复河口关之捷报,夫河口附近之清军,凡六营也,其数不可谓不多矣,何以一举而尽数降我?此其故盖有二:一则以人心思汉,民族之观念迫于胸中。一则为白金柱之问题。”预言革命军“从此大发展者”有六事:与粤军互相声援;革命军之文明;云南人恨满之深入骨髓;破河口关之主将,即破镇南关之宿将;河口在地理上最有价值之处,进可以战,退可以守,革命军得此,贼军必将气馁;革命军之神速。做出如下结论:“我军成功之期可以预卜,中国之前途,从此必有起色”。[3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